水调歌头(和苏子美)
万顷太湖上,朝暮浸寒光。吴王去后,台榭千古锁悲凉。谁信蓬山仙子,天与经纶才器,等闲厌名僵。敛翼下霄汉,雅意在沧浪。
晚秋里,烟寂静,雨微凉。危亭好景,佳树修竹绕回塘。不用移舟酌酒,自有青山绿水,掩映似潇湘。莫问平生意,别有好思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广阔无垠的太湖之上,日夜都被寒冷的湖水浸泡。自从吴王离去以后,楼阁台榭被封闭起来,千古留下悲凉的气氛。谁能想到那位在蓬莱山上的仙子,天生就具备管理国家的才能和勇气,轻易地厌倦了名声。她收起翅膀,从高空降临下来,优雅的意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
到了晚秋时节,烟雾弥漫,四下寂静,只有细雨带来一丝丝的凉意。高楼美景,周围环绕着挺拔的树木和高高的竹子,围绕着池塘。不需要划船取酒,因为有青山绿水围绕,就像那美丽的潇湘景色一样。不要再问我内心的想法,因为我有别的深远的思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头”“花犯念奴”“花犯”。
2. 和苏子美:苏轼的祖父是苏祜,字子美。因此,“和苏子美”指此篇词作为对苏轼的敬仰而作。
3. 万顷太湖上:指苏州一带的太湖,水域广阔。
4. 朝暮浸寒光:形容太湖湖面在清晨和傍晚时浸透着的寒冷的光线。
5. 吴王去后:此处可能是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王夫差。他曾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馆娃宫,后又建造姑苏台。由于吴王夫差荒淫无度,导致国亡身亡。
6. 台榭:指高台和水阁,这里具体指姑苏台。
7. 蓬山仙子:指居于蓬莱仙境中的仙女。
8. 天与经纶才器:天生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
9. 等闲厌名僵:甘愿放弃名利。
10. 敛翼下霄汉,雅意在沧浪:意指退隐山林,像尧舜那样生活。
11. 危亭:指高处的亭子。
12. 回塘:曲折的池塘。
13. 不用移舟酌酒:意思是不必借助船,就能欣赏到美景。
14. 掩映似潇湘:这里的景色就像潇水和湘水间的自然风景一样美丽。
15. 平生意:即平生之意,表示一生的心意和追求。
16. 别有好思量:另有不同于平常的思考方式和想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水调歌头·和苏子美》是尹洙表达人生哲理的佳作,诗词韵味独特,意象丰富,充满了深沉的哲理。以“万顷太湖”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宽阔而略带苍凉的意境之中。诗人通过对“吴王去后”的感慨,揭示出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道理,给人以深思。随后描绘了蓬山仙子的形象,这位仙子具备天授的才能,却甘愿隐居避世,透露出诗人的志趣所在。下阕笔锋一转,描述了晚秋时节的美景,危亭、佳树、修竹构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卷。其中所提到的“自有青山绿水,掩映似潇湘”则暗示了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人们可以暂时忘却世俗纷扰,享受自然之美。全诗以“莫问平生意,别有好思量”结尾,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观,使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和苏子美》是北宋著名文人尹洙的一首词作。此词创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前后。尹洙生活在北宋中叶,时值文坛的“古文运动”兴起,他本人也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的诗文作品多表现为辞藻质朴、内容写实,意在纠正当时文学界过于追求形式的弊端。
这时期,尹洙个人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低谷。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不中,甚至连“制科”(即选拔高级官员的考试)也没能通过。因此,他曾一度在政治斗争中失意,并尝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与此同时,整个北宋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前夜。仁宗皇帝在位期间,虽然外患不断(如西夏的入侵),但经济和文化却发展得较为繁荣。文人士大夫阶层渐趋壮大,主张改革的士人集团逐渐崭露头角。然而,这些人往往因过于正直或个性刚毅,而难以融入官僚体制,时常陷入矛盾冲突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尹洙与其他有识之士一道,积极投身社会改革,并与同道之人保持紧密联系,共同书写北宋的文化篇章。
在尹洙的词《水调歌头·和苏子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面对困境时的坦然,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词看似简单,却寓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了尹洙作为一代文化名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