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丛山堂

标题包含
丛山堂
经营新自翰林公,势压南谯气象雄。 四顾高明千里近,一团苍翠万山丛。 琅邪路入青林转,丰乐泉疏白石空。 唐相若能前此制,当时应不暇怀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韦骧(1038年-1104年),字子骏,号经纶居士,浙江钱塘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韦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家新开的书店来自一位翰林院的专家,气度恢宏就像南方的壮丽景观。 环顾四周,距离高尚的地方只有千里之遥,一片苍翠的绿色覆盖了无数的山峦。 沿著琅琊路进入一片青翠的树林,丰乐的清泉使白色的石头显得稀疏空旷。 如果唐朝的宰相能在此地度过时光,那时他应该不会有闲暇时间去怀念他的故乡。
去完善
释义
1. 翰林公:指韦骧自己的父亲韦俟。韦俟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公”的称呼。 2. 南谯: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南部,地势险要,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用来形容丛山堂的地势雄伟。 3. 四顾高明千里近:这里的“高明”指的是高地,意指丛山堂周围的高山环绕,使得视野开阔,感觉千里之内的景物都近在咫尺。 4. 一团苍翠万山丛:描述丛山堂周围的山峦叠嶂,郁郁葱葱的景象。 5. 琅邪路入青林转:琅邪路,即通往琅邪山的道路。这里指的是丛山堂周边的自然环境之美,山林之间的小径曲折幽深。 6. 丰乐泉疏白石空:描绘丰乐泉清澈见底,泉底的白石清晰可见的美景。 7. 唐相若能前此制:这里的“唐相”指的是唐朝的名相李泌,他曾在南岳衡山筑室读书,有过类似的景观创作。诗句是说如果唐朝的李泌能看到眼前的景色,那么他也一定会为之惊叹不已。 8. 当时应不暇怀嵩:指的是如果李泌看到了丛山堂的美丽景象,恐怕连怀念嵩山的心思都没有了。
去完善
赏析
韦骧的这首《丛山堂》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诗中作者通过对“经营新自翰林公”的描述,展示了丛山堂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翰林公的敬意。紧接着,作者用“四顾高明千里近,一团苍翠万山丛”来形容丛山堂周围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辽阔与壮美。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琅邪路入青林转,丰乐泉疏白石空”来表达自己对美好景色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而最后两句,则是对唐相的想象,表达了诗人认为如果唐相能在此地停留,恐怕也会因美景而无暇怀念他处的山水。整首诗情感表达真挚,景观描绘生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丛山堂》是宋代诗人韦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韦骧作为一位文人学者,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曾在朝为官,后因官场风波而辞官回乡,从此过上了隐逸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韦骧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在离开官场后的淡泊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在诗中写道:“独坐丛山堂,闲看春草芳。”这句话表达了他远离世俗纷扰,享受宁静生活的愿望。此外,他还通过描绘山间景色,表达了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之情。总的来说,《丛山堂》这首诗反映了韦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