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韩履善韵
雨雪霏霏,青山华巅。
能令山老,曷不老泉。
雪高高山,雪深深渊。
山自寂寂,泉自涓涓。
我爱嶙峋,亦爱漪涟。
雪兮入水,我观其澜。
雪也在山,我取而餐。
入水不见,依旧灵源。
在山见雪,不见苍然。
苍然虽改,岿然则存。
见与不见,神光浑全。
悟此雪词,龟龙参前。
一止一流,谁合谁分。
忘言为赘,言本无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雪花纷飞,覆盖青山之巅。
能使山脉变老,为什么泉水不会老?
雪高山更高,雪深深渊更深。
山脉寂静无声,泉水细水长流。
我既喜欢崎岖的山石,也喜欢涟漪的水波。
雪花落入水中,我欣赏那浪花激荡。
雪花飘落在山上,我品尝它的滋味。
虽然落入水中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灵动的源泉。
在山上见到雪花,却看不见那苍茫的大地。
尽管外表有所改变,但内在的本质仍然存在。
无论是否看见,自然的神韵都是完整的。
领悟这关于雪的词句,仿佛看到了古人的智慧。
静止与流动,谁能分辨它们的界限?
忘记言语是多余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无言的。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意象、哲理的思辨以及深远的意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中通过描绘大雪纷飞、山色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以婉约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山水之间,物态变化无常,但内在的神性恒久不变。诗人借由描述雪与水之间的变化,传达了“存在与虚无”这一深奥的主题。诗歌末尾,作者提出了一般性的哲理问题,即物象是应该被认知还是被体验,这个问题让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韩履善韵》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袁甫在淳祐年间创作的。淳祐年间的南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诗人目睹这一现象,深感忧虑,于是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袁甫此时身处官场,历任地方官吏,对民间疾苦有较深了解。他担忧国家命运,关心民生问题,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在他的诗歌中,往往能够看到他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怀。
与此同时,淳祐年间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皇帝昏庸无能,权臣当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甫作为一位正直的官员和诗人,其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氛围的影响。他借诗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对时局的不满和愤慨。
综上所述,《和韩履善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宋淳祐年间的社会矛盾、政治腐败以及袁甫个人的遭遇和感受。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