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
山花无数笑春风,临水精神迥不同。
唤作映山风味短,看来恰似映溪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花朵无数,在春风中欢笑,临近水面时,展现出的精神气度却大不相同。我们称之为映山风味,短暂而美好,看起来就像映照在溪水中的红色花朵。
去完善
释义
1. 袁甫:字广微,号立斋,庆元府鄞县人,南宋官员、教育家,尊称"鄞江先生"。历官太学正、博士,国子祭酒,宝章阁待制,卒谥文靖。
2. 映山红:又称杜鹃花,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椭圆形,总状花序,花红色,生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
3. 山花无数:指满山的杜鹃花。
4. 临水精神:这里指映照在水面上的杜鹃花的倒影,与实体的山花相对。
5. 迥不同:迥然不同。
6. 唤作映山风味短:意谓杜鹃花在别处称为映山红时,风味不如这里的好。
7. 看来恰似映溪红:意谓看起来好像映照着溪水的红色花朵一样美丽。
去完善
赏析
《映山红》是一首描绘山间花卉的诗,诗人袁甫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映山红的美丽与特点。
诗的第一句“山花无数笑春风”描述了山间的鲜花盛开的美景,这些花儿在春风的吹拂下竞相开放,如同一张张笑脸迎接春天的到来。其中,“笑春风”一词形象地表达了花儿喜悦的心情,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生姿的画面。
第二句“临水精神迥不同”则强调映山红与其他山花的区别。映山红生长在山间,但靠近水源的地方,它们的精神风貌与众不同,更显独特魅力。这里的“迥不同”表现了映山红在形态和精神上的独特之处,彰显了诗人对映山红的独到观察和深刻理解。
第三、四句“唤作映山风味短,看来恰似映溪红”是诗人对映山红的赞美。虽然映山红被叫做映山红,但其风味的短暂使得它更适合被称作映溪红。这里“味短”一词揭示了映山红的花期较短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短暂美好的珍视之情。而“映溪红”则形象地描绘了映山红在水边盛开的美景,使读者能更好地感受到映山红的美丽与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映山红》是南宋著名诗人袁甫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篇。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258年左右,正值南宋晚期,距离南宋灭亡仅剩下约30年的时间。袁甫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士人,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国家命运有着深深的忧虑和担忧。
在1258年这个时期,南宋社会矛盾尖锐,外患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袁甫身为文人,对民生疾苦感同身受。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中的“映山红”是一种春天的花朵,象征着生机盎然、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在袁甫生活的时代,这种景象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这使得他不禁发出了“花开花落知多少,世事如梦难遂愿”的感叹。
总的来说,《映山红》这首诗是在南宋晚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