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报恩观
万家九陌车尘中,丹甍碧瓦真人宫。
回廊小院畧具体,清风爽气无能同。
殿簷密有杉松护,炎蒸纵酷来无从。
偶因谒客凌晨入,归迳往往侵昏钟。
道人坐稳知乐否,我生半世犹飘蓬。
茅簷与此异寒暑,分毫不透东南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繁华的城市之中,隐藏着一座古老的道观。
其红墙绿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别具一格。
四周曲径通幽,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有参天的大树遮风挡雨,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让人感觉清凉无比。
由于拜访客人,我在一个清晨进入了这个地方,流连忘返直至黄昏。
在此,那些有道之士是否感觉快乐呢?而我的人生却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一般,无所依靠。
与他们相比,我的生活环境远不如这里的舒适,也无法抵挡那来自东南方向的微风。
去完善
释义
1. 万家九陌车尘中:指繁华的都市。万家,众多的家庭;九陌,汉代都城长安的九条大道,这里借指繁华的街道。车尘,车辆扬起的尘土,形容城市的喧闹与繁忙。
2. 丹甍碧瓦真人宫:红色的屋脊,绿色的琉璃瓦,这里是道家修炼的地方。丹甍,红色的屋脊;碧瓦,绿色的琉璃瓦;真人,道教对修行得道的人的尊称。
3. 回廊小院畧具体:描述避暑报恩观的结构,意思是曲折的走廊和小院子都大致具备。
4. 清风爽气无能同:这里的清风和爽气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5. 殿簷密有杉松护:殿堂的屋檐下有密集的杉树和松树,可以遮挡阳光,防止炎热。
6. 炎蒸纵酷来无从:即使天气炎热,由于有树木遮挡,也不会感到酷热。炎蒸,炎热的天气;纵,即使;酷,酷热;无从,无法找到。
7. 偶因谒客凌晨入:偶尔因为拜访客人而在清晨进入。谒客,拜访客人;凌晨,清晨。
8. 归迳往往侵昏钟:回来的路上常常听到钟声已经敲响。归迳,回去的路;侵,逼近;昏钟,傍晚的钟声。
9. 道人坐稳知乐否:这里的道人是否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呢?道人,道士;坐稳,安坐在清静之处;知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10. 我生半世犹飘蓬:我这一生已经有半个世纪了,但还像飘蓬一样居无定所。我生,我的一生;半世,半个世纪;犹,还;飘蓬,比喻居无定所的生活。
11. 茅簷与此异寒暑:我家的茅草屋顶和这里相比,感受完全不同。茅簷,茅草屋顶;此,这里;异,不同;寒暑,寒冷和炎热。
12. 分毫不透东南风:一丝一毫的东南风都没有吹到。分毫,丝毫;不透,没有吹到;东南风,指夏天带来炎热的季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拜访报恩观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以“万家九陌车尘中”的繁华景象为背景,突出了“丹甍碧瓦真人宫”的庄严肃穆,展现了诗人对寺庙建筑的赞美。颔联通过描述“回廊小院”和“清风爽气”,表现了诗人在庙宇中的悠闲自得。颈联则描绘了寺庙周围的松树和炎热的夏天,暗示出寺庙环境的清凉宜人。尾联则以“道人坐稳知乐否”的发问,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暑报恩观》是南宋诗人仲并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90年至1240年之间,这时期正值宋金战争和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选择走上了抗金救国的道路,仲并也是其中之一。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后来虽然进入官场,但因为直言不讳、刚正不阿的性格而遭到排挤,一生仕途坎坷。
在报国无门的现实之下,仲并在避暑报恩观暂时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空山”、“人语响”等词句表现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这与仲并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战乱和压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