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点绛唇

标题包含
点绛唇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 晚云如髻。 湖上山横翠。 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 天如水。 画楼十二。 有个人同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汪藻(1079年-1154年),字彦章,号浮溪居士,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政治家。 汪藻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职。后...查看更多
Sabrina_W
去完善

译文
高柳蝉鸣,采菱歌声随风而逝,秋风悄然吹起。 傍晚的云彩如同发髻一般。 湖上的山峦倒映在水中,犹如翠玉。 帘子卷起,西楼之上,雨过之后,凉意袭人。 天空如湖水般宁静。 画楼的十二间房屋,有人同我一起倚靠。
Sabrina_W
去完善
释义
1. 高柳蝉嘶:高柳,高的柳树;蝉嘶,蝉的叫声。这句诗描述了秋天时,高柳上的蝉在鸣叫。 2. 采菱歌断:采菱,采集菱角;歌断,歌声停止。这句诗表示秋天的风吹散了采菱的歌声。 3. 晚云如髻:晚云,傍晚的云;髻,发髻。这句诗形容傍晚的云彩形状像发髻。 4. 湖上山横翠:湖,湖泊;山横翠,山色翠绿。这句诗描述湖泊边的山色翠绿。 5. 帘卷西楼:帘,窗帘;西楼,西方的建筑。这句诗表示窗帘被卷起,可以看到西楼的景色。 6. 过雨凉生袂:过雨,刚刚下过的雨;袂,衣袖。这句诗表示雨过之后,凉意生在了衣袖上。 7. 天如水:天,天空;水,清澈。这句诗形容天空清澈如水面。 8. 画楼十二:画楼,精美的楼;十二,表示很多。这句诗形容画楼有很多个。 9. 有个人同倚:个人,一个人;倚,依靠。这句诗表示有一个人独自依靠在画楼上。
Sabrina_W
去完善
赏析
《点绛唇·高柳蝉嘶》是宋代诗人汪藻创作的一首描绘秋景的诗词。诗中通过对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寂寥。同时,诗中还运用了晚云如髻、湖上山横翠等形象生动的比喻,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诗中的“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一句,描绘了秋雨过后,凉意袭人的景象。这里的“帘卷西楼”和“过雨凉生袂”相互呼应,既表现了秋天的寒冷,又传递出诗人的闲适与悠然。 最后,诗中的“天如水,画楼十二,有个人同倚”一句,以天如水、画楼等美丽的景色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人倚楼远眺的场景。这里的“有个人同倚”,既是对孤独者的关爱,也是对人生百态的感慨。 总的来说,《点绛唇·高柳蝉嘶》是一首以秋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感悟的诗词。诗中的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令人陶醉其中。
Sabrina_W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点绛唇》是南宋著名文人汪藻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49年,正值宋金和议之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朝政腐败、民生疾苦之际。 汪藻本人在这一年间,因不满权臣秦桧的专权,辞去了翰林学士之职,退居江西。这一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也使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向金国屈膝称臣,割地赔款,使得国家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而秦桧等权臣则趁机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汪藻以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创作了这首《点绛唇》。词中以“寂寞秋千”、“泪眼问花花不语”等形象描绘出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Sabrina_W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