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万事有不平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世间之事多波折,你又何必独自苦忧。
一直尽力为之,纵使长久亦不放弃。
我愿抚平沧海波澜,即使身体疲惫,信念仍坚定不渝。
大海之波涛汹涌难测,而我之心坚定不移。
哀哉!你可曾见那西山之上,群鸟衔木筑巢,各自纷飞忙碌的身影。

去完善
释义
万事:所有事情。
尔:你,这里指精卫鸟。
空:白白地。
苦:辛苦劳累。
长将:长时间保持。
寸身:一寸长的身体,形容精卫鸟的渺小。
衔木:叼着树枝。
到终古:一直到永恒。
我愿平东海:我希望填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即使身体消失,心中的信念也不会改变。
大海无平期:大海永远不会被填满。
我心无绝时:我心中的信念永不熄灭。
呜呼:表示悲痛或赞叹的声音。
君不见:你不曾看到。
西山:西边的山。
衔木:叼着树枝。
众鸟多:很多鸟儿。
鹊来燕去:喜鹊飞来飞去。
自成窠:自然地形成巢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精卫·万事有不平》是明朝学者顾炎武所写的一首寓言诗。诗人通过描绘精卫鸟衔木填海的情景,寄托了诗人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
首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感叹世间的诸多不公,疑问精卫鸟为何独自忍受痛苦,以寸身的微弱力量,坚持衔木填海。
颔联“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这句诗表现了精卫鸟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虽然身躯渺小,但依然决定坚持衔木填海,直到永恒。
颈联“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他渴望能像精卫鸟一样,即使大海无法被填平,他的决心也不会消失。
尾联“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再一次强调诗人的信念,即使海洋永远无法被填满,但诗人的心永远不会停止奋斗。
最后一句“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诗人借比喻来说明在社会上许多人都可能过着平庸的生活,只有坚守信念的人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整首诗通过精卫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精卫·万事有不平》是明朝末年清初时期著名学者、文学家顾炎武的一首描绘时事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清朝初期,虽然国家相对稳定,但人民的苦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汉族人民对满清统治普遍持有反感情绪。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顾炎武作为一个学者,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关心。他的生活经历丰富,曾投身抗清斗争,后受复明无望的现实所迫,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他的一生都处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
《精卫·万事有不平》通过精卫填海这一古老传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壮志豪情,以及对现实中不平之事的愤怒和不屈。他用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了对故国山河的深深眷恋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关切,传达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渴望和平、期盼公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