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 其二

标题包含
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 其二
帝后登遐一忌辰,天雠国耻世无伦。那知考妣还同日,从此河山遂不春。宏演纳肝犹报主,王裒泣血倍思亲。人间若不生之子,五岳奔颓九鼎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后改名为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朝末年著名的学者、文人、改革家,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顾炎武成...查看更多
dpuser_65397343090
去完善

译文
帝王和皇后去世一周年忌日,这世上的仇恨和国耻无人能比。谁能想到父母的忌日竟然在同一天,从这以后山河也不再像春天一样美好。宏演割肝以报答君主,王裒哭血来思念亲人。如果人间没有这样的孝子,那么五岳也会崩塌,九鼎也会沉沦。
dpuser_65397343090
去完善
释义
顾炎武(1613年-1682年), 本名绛,字忠清,南都死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号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康熙年间,顾炎武参与修撰《明史》。这首《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 其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注释: 1. 帝后登遐一忌辰: "帝后"这里指的是崇祯皇帝和他的皇后,“登遐”是古代对帝王死的婉称。"忌辰"指父母死亡的日子。 2. 天雠国耻世无伦: "天雠"是天下的仇敌,这里指满清入关。"国耻"是国家蒙受的耻辱,这两句意思是明朝遭受外侮亡国的悲剧,其程度在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 3. 那知考妣还同日: “考妣”是对父母的敬称,这句意为没想到父母的死期相同。 4. 宏演纳肝犹报主:宏演是古代春秋时卫国人,他的母亲被邻国侵犯而死,他悲痛之下割肝来祭母,以表达孝心。 5. 王裒泣血倍思亲:王裒是古代魏晋时人,因父亲被杀,常哭于坟墓,以致泪尽出血。 6. 人间若不生之子:这句的意思是如果世上没有尽孝之人。 7. 五岳奔颓九鼎沦:五岳是指中国的五大名山,九鼎是中国古代的传国重器。这句是说山河破碎,国家危亡。
dpuser_65397343090
去完善
赏析
《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 其二》顾炎武 在这首顾炎武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悲伤和哀悼之情。诗人描述了父母相继去世的悲痛,并将这种悲痛与国家的耻辱和灾难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帝后登遐一忌辰”是指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身亡的日子,三月十九日。而“天雠国耻世无伦”则表达了对亡国的痛惜和对清军的仇恨。 诗人接着感叹父母离世的时间巧合,认为这是山河失色的象征。他提到古人为了忠诚报国,不惜献出肝脏,如申包胥之痛哭秦庭;又想起伍子胥用头发遮脸,痛苦悼念母亲的画面。这些都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哀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最后,诗人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人世间的悲剧,指出若没有这样的忠孝儿女,山河将崩塌,社稷将沉沦。此处的“五岳奔颓”和“九鼎沦”都是古代传说中的重大灾难,以此比喻国家的危亡。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家庭的深切哀痛,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dpuser_65397343090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末年,山河破碎,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著名学者、文学家顾炎武在清军攻占江南后,积极参与抗清斗争,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于是选择隐居山林,潜心学术研究。 康熙三年(166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对顾炎武来说是特别沉重的日子,因为他悼念的陈生芳绩两尊人在这一天相继离世。顾炎武在这悲痛的时刻,通过写诗来表达哀思,并依韵向友人奉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处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顾炎武经历了人生的巨大变故,他以丰富的学识、卓越的才华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国家处在转型期,一方面是对明朝的忠诚和对新朝的抵抗;另一方面,清朝对汉文化的接纳也使得新旧交融,顾炎武正是处于这样的文化变革中。虽然他身处逆境,但他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为世人展示了一位杰出文人的风骨。
dpuser_65397343090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