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山二首·其一

标题包含
秋山二首·其一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后改名为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朝末年著名的学者、文人、改革家,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顾炎武成...查看更多
查理怪叔
去完善

译文
重重的山峰连结着绵绵的秋雨,映衬出苍茫的气氛。昨天还在江边战斗,今天又转战山边。已经听闻敌人的后方阵线崩溃,又看到敌人的左翼部队所剩无几。满地都是废弃的旗帜和丢弃的兵器,城中筑起的高台成为无用的摆设。短短时间内就输掉了长平之战,无数的尸体横陈在山冈上。 战败的士兵们乘坐三百艘船向北而去,每艘船上都有美丽的红颜。南方的将士们带着骆驼穿越关卡,嘹亮的号角声回荡在北方的山谷之间。曾经的鄢郢之人,如今仍居住在城南的街巷之中。
查理怪叔
去完善
释义
1. 秋山:秋天的山景。 2. 殷:深红色。 3. 战江口:指发生在长江口的战斗。 4. 战山边:指在山边的战斗。 5. 右甄: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此处代指军队。 6. 溃:败退。 7. 左拒: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此处代指军队。 8. 残:剩余。 9. 旌旗:旗帜的总称,象征军队。 10. 埋地中:指战败后丢弃的旌旗被埋在地下。 11. 梯冲:古代攻城的器械。 12. 舞:舞动,展示。 13. 城端:城墙的一端。 14. 长平败:这里指历史上的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于秦国。 15. 伏尸:倒下的尸体。 16. 冈峦:连绵的山冈。 17. 三百舸:指战争中的三百艘船只。 18. 好红颜:指船上年轻美丽的女子。 19. 吴口:指吴国的人。 20. 橐驼:骆驼。 21. 鸣笳:吹奏胡笳。 22. 燕关:古代北方边境的关口。 23. 昔时鄢郢人: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人民。 24. 城南间:指城市的南面。
查理怪叔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场景的古诗。首联以重复的“秋山”和连绵不断的“秋雨”渲染了萧瑟、苍凉的气氛,暗示战争的持续不断。颔联通过对比昨日战斗的场景与今日战斗的位置,突出了战事的紧迫性。颈联以“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描绘战场的惨烈景象,形象生动。 尾联以“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无辜丧命者的同情。而“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则描绘了战争的另一面:胜利的船上载满了美丽的女子。尾联的“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则是描写胜利者带着战利品回程的场景。 这首诗虽为古代战争画卷,但读起来仍能感受到诗人对战争中生灵涂炭的深深哀痛,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期盼。
查理怪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山二首·其一》是清代著名文人顾炎武创作的一组描绘秋天山景的诗歌。这组诗创作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这个时期正值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是顾炎武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他因抗清复明失败而被迫流亡江湖,这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然而,顾炎武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在艰苦的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动力,用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顾炎武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汉族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压,这使得当时的文人倍感压力。然而,在这个时期,也有一些文人志士如顾炎武等,他们坚定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坚守。
查理怪叔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