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白下

标题包含
白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 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 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后改名为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朝末年著名的学者、文人、改革家,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顾炎武成...查看更多
Desargues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秋风萧瑟的白下地区,树叶飘落满地,我再次来到这个地方进行登高远眺。秋天的夜晚,清晰的胡笳声伴着明亮的月光,在野外燃烧的火堆和寒冷的星星从树林中透出光亮。自古以来,这河山就应该有其主人,然而近年来战争不断,让人痛苦地寻找着和平。即使在新亭伤心落泪,也无法阻止江水上涨至十丈之深。
Desargues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白下:南京的别称,此处代指明朝故都。 2. 西风:秋天之风。 3. 侵:使……逼近。 4. 重来:再次来到。 5. 登临:登山临水,此处表示游览。 6. 清笳:清越的胡笳之声。 7. 皓月:明亮的月亮。 8. 依垒:依靠军垒。 9. 野烧:荒野中的火灾。 10. 寒星:寒冷的星星,这里形容星光微弱。 11. 出林:从树林中显现出来。 12. 万古河山:长久的历史山河。 13. 频年:连年。 14. 戈甲:古代士兵穿戴的盔甲,这里指战争。 15. 新亭泪:东晋时士大夫在新亭宴集,遥望长江对岸沦亡的故国,皆悲泣流泪,后因以"新亭泪"指怀念故国的悲痛。 16. 江水平添十丈深:江水上涨,用来形容国家遭受灾难的程度。
Desargues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篇。起句“白下西风落叶侵”,以白下(今南京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日景象。作者在故地重游之际,感叹时光的流逝,自然的沧桑。接下来的“重来此地一登临”一句,既是写实,也是象征,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接着,诗人的视角从宏观的景色转向微观的细节,如“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两句,分别描述了战场的肃穆与战争的惨烈。这两句既是对现实的客观陈述,也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热切渴望。 然后,诗人用“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两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有主”一词,暗示了人民渴望安宁,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最后,诗人以“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作结,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忧虑,同时也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珍惜眼前的和平。这里,“新亭泪”是一个典故,指的是东晋士大夫在郊外新亭宴会时,看到国家的衰落,纷纷流泪。而诗人用这个典故,意在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共同保卫家园。
Desargues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末清初,山河破碎,家国沦亡。此时的江南水乡,曾繁华一时的古都南京(时称白下)已不再是昔日的繁荣景象。在一片衰败的氛围中,一位名叫顾炎武的文人默默前行,怀着满腔忧国忧民之情,以诗歌为武器,记录下这段历史的沧桑变迁。 《白下》一诗是顾炎武在南明灭亡后的十年里所创作。这段时间里,顾炎武因故土难回,辗转各地,历经磨难,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民族观和家国情怀。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下”地区的历史遗迹,感叹昔日辉煌不再,寓情于景地抒发了一代文人的忧患意识。 与此同时,明清之交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战乱频发、民生疾苦,都成为这一时期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顾炎武与其他志士仁人一同发起了著名的“复社”,试图通过举贤纳才、改革政治来挽救国家危亡。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们屡遭挫折,终成泡影。正是这样的遭遇,让顾炎武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促使他创作出更多的传世佳作。
Desargues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