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祠
先朝亦复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
巳见干戈缠海内,尚留冠佩托江东。
含霜晚穗遗田里,噪日寒禽古庙中。
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老的时代也曾担忧元昊的侵犯,诸位臣子谁有范公一样的忠诚呢?战乱已经波及四海八荒,而你们还能保存风骨寄托希望于江东之地。田野里的稻谷已经挂满白霜,冬天的鸟类也在古老的寺庙里喧闹。我想要和你一起商讨国家大事,担心到如今仍然有无尽的痛苦和快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先朝:这里指宋朝。
2. 元昊:李元昊,西夏国的建立者。这里指的是宋夏战争。
3. 臣子:指大臣和将领。
4. 范公: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故称范文正。他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积极防御西夏入侵,立下赫赫战功。
5. 干戈:兵器,这里借指战争。
6. 冠佩:官员的服饰,这里代指文武官员。
7. 江东:长江下游地区,泛指江南。
8. 含霜晚穗:指丰收的景象。
9. 噪日寒禽:指在古庙中栖息的鸟类。
10. 吾欲与公筹大事:我要和你一起谋划国家大事。

去完善
赏析
《范文正公祠》是一首表达作者顾炎武对于古人楷模——范仲淹的深深敬仰之情及担忧国家命运的诗篇。诗人在开篇提到元昊犯边、国家忧虑之际,感叹有谁能如范仲淹般忠诚勇毅、担当责任。诗人感慨战争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令人悲痛;而尽管河山破碎,范仲淹仍能坚守信念,保留着高尚的人格品质。结尾两句则寄寓了诗人愿与范仲淹一同为国事出谋划策,期望让百姓远离忧苦、享受安乐的心愿。全诗既表达了对于先贤的崇高敬意,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寓意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范文正公祠》这首古诗,创作于明末清初之际,具体时间则无法准确考证。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权更迭的动荡之中,南明朝廷和满清政权的斗争持续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诗人顾炎武对民生疾苦尤为关注,期望通过文字揭示社会矛盾,唤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
诗题中的“范文正公”指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他因廉洁奉公、关心民众而备受后世尊崇。在顾炎武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北分裂,各地战乱频发,民生疾苦严重,于是他借赞颂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吁当权者能以国家和民族为重,体恤民生,消除战乱,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总的来说,这首诗作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顾炎武通过对古人风范的赞美,表达了自身对民生福祉的关注以及对政治治理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