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
流落天涯意自如,孤踪终与世情疏。
冯驩元不曾弹铗,关令安能强著书。
榆塞晚花重发后,滦河秋雁独飞初。
从兹一览神州去,万里徜徉兴有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背井离乡却从容不迫,独自一人的行踪最终与世间繁华保持距离。冯驩从未向人乞食,关卡上的守卫怎能强求别人留下文章?榆塞的花在暮色中再次绽放,滦河的雁群在秋天里独自行飞。从此环游这片神奇的土地,万里的旅程让我兴致盎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永平:即永平县,位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南部。
2.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3. 流落天涯:指四处流浪,生活困顿。
4. 孤踪:孤独的行迹。
5. 世情疏:与世隔绝,不关心世俗之事。
6. 冯驩:战国时期齐国的贤士,曾担任孟尝君的门客,后因不被重用而离去。
7. 弹铗:用剑击打食物。这里指要求得到更高的待遇。
8. 关令:古代负责关卡检查的官员。这里指汉代蜀郡太守张堪,他曾为官清廉,被后人称颂。
9. 著书:撰写书籍。这里指撰写史书。
10. 榆塞:古代边塞之地,这里指北方边疆。
11. 滦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一条河流。
12. 一览神州:指游览全国各地。
13. 徜徉:自由自在地行走。
14. 兴有馀:兴致高昂,心情愉快。

去完善
赏析
《永平》顾炎武的赏析:
诗人以冯驩、关令作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流落天涯,但心志坚定的立场。结尾两句则展示出在经历一番磨难后,对未来充满信心与豪情的气魄。这首诗体现出作者身处困境依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面对世事浮沉的泰然自若,值得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末清初,时局动荡,顾炎武生于此时的江南水乡。他的家庭在战乱中被毁,后随义军抗清,但在康熙三年(1664年)被捕入狱,在狱中度过了十个月的铁窗生活,这段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社会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出狱后,顾炎武开始游历四方,行走祖国山河,并以此探寻和弘扬传统文化。他怀抱经世之志,决心以复兴中华为己任,开启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究。在《永平》一诗中,他借汉代扬雄所著的《解嘲》典故,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对故国的思念。
这首诗创作于康熙年间,顾炎武在这个时期关注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同时也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他以独有的文字才华,诉说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声,发出了对现实社会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