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论学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时常谈论自己的心灵和性格,却常常感到困惑而无法得到答案。关于生命和仁爱的问题,孔子很少提及;对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解,连子贡也无法理解。有关生命的道理,虽然记载在《易经》中,但他并不经常向他人解释。他在回答那些追求学问的人时,总是告诫他们要遵循道义;当他自己求学时,他崇尚研究古代经典并勤奋求知;在与他的学生们交流时,他总是谈论古人的教诲,比如尧舜所说的关于如何谨慎地遵守道德准则的道理,他从未谈及这些,只是告诉学生要坚定信念,否则即使天下人困苦贫穷,上天也会收回赋予你的福分。哎,孔子作为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学习的方法是多么的简单明了啊!因此他说:“通过深入的学习来实现对事物的透彻理解。” 颜渊的修养近乎完美,他还说:“我要用知识来丰富自己。” 他在给鲁哀公的建议中,首先强调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人明白善良的真谛。从曾子以后,再也没有人像子夏那样专心致志了。然而在他讨论仁爱的时候,他说:“要用广博的知识和坚定的信念,切实地提问并且进行深入的思考。” 现在的人们不是这样的,他们召集学生和学者数百人,就像草木一样区分等级,然后大家一起谈论心灵和性格,忽视丰富的学识和见识,寻找一个贯通始终的方法,而置天下人的困苦贫穷于不顾,整天都在讲述关于谨慎遵守道德准则的道理。这些人一定认为他们的道德观念超过了孔子,他们的学生也比子贡更加优秀,他们是直接继承了古代帝王的智慧和心得。对此我不能妄加评论。
孟子的著作中也频繁地谈论心灵和性格的问题,他也是谆谆教诲,甚至在面对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等人的问题时,总是在探讨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得失等问题。即便是像伊尹这样伟大的圣贤,还有像尧舜那样的君主,以及他们治理国家的伟大成就,其根本还是在于他们对小事物的态度和处理。尽管伯夷和伊尹与孔子的看法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人生本质的理解却是相同的。

去完善
释义
这一篇文献较为复杂,包含了多位古代著名人物及学说,我会尝试对关键部分作简要的注释:
1.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这是顾炎武阐述自己的学术历程,表示在往来南北的过程中,接受了朋友们的很多建议和指点,尽管自己理解不深,但仍虚心向他们学习。
2. 夫子之所罕言也:此处的夫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夫子很少谈论命与仁的问题。
3.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这句话意味着,孔子的弟子子贡也没能完全理解性和天道的含义。
4. 危微精一:这里指的是道德修养问题,关乎的是个人行为,符合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5. “下学而上达”:引述孔子的教诲,意为从具体的事物中去了解大道理。
6. 颜子之几乎圣也:颜子指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这里强调即使如颜回这样的贤者仍需通过学习和积累来接近圣人的境界。
7. “博我以文”:出自《论语·子罕》篇,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成为圣人,孔子回答说要广泛地阅读经典来丰富知识。
8. 曾子:名参,孔子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孝道伦理思想。
9. 子夏:名商,孔子弟子,主张务实求学,强调博学、勤奋和独立思考。
10.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应当保持内心的善良本性。
11. 万章、公孙丑等:这些都是孟子的弟子,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孟子的解答主要涉及处世之道以及个人德行方面。
12. 出处、去就、辞受、取与:这些是指人生的各种选择,比如出去做官还是在家修养,接受还是拒绝礼物等。
13. 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举例说,像伊尹这样伟大的圣人,他的君主尧和舜的功德丰碑,他们都注重细节,如对待礼物的态度等。
14. 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虽然伯夷、伊尹和孔子各有特色,但他们都关心民生和道德修养。

去完善
赏析
在《与友人论学书》中,顾炎武反思了百余年来学者们过于关注心性问题的现象。他认为圣贤之道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和实际学问。例如,孔子的教诲多以践行道德为目标,提倡学习古代文化和广泛求知;同时期的大儒子夏强调学识广博和付诸实践的重要性。然而当今学者并非如此,他们聚集众多门人弟子,一味探讨心性之学,忽视社会实践和博学多识的必要。因此,顾炎武认为这些学者的主张未必正确,他们的观点可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总之,他希望学者们能够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先贤的教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友人论学书》是清代学者顾炎武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明末农民起义的烽火刚刚熄灭,清军入关后中原大地又陷入了混乱。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个人际遇深深地影响了顾炎武的思想和文学创作。
顾炎武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对于时代的巨变有着深刻的感悟。在明末清初的这段历史时期,他经历了明清易代的社会变革,目睹了战乱的惨烈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些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人生价值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因此,他在《与友人论学书》这首古诗中表达了希望世人能够从战乱中汲取教训,奋发向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愿望。
同时,顾炎武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还关注到了当时的教育状况。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但在那个时代,许多读书人只注重科举功名,忽视了真正的学问。因此,他在诗中提倡实学,主张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实事,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国家栋梁。
总的来说,《与友人论学书》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充满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的人生的曲折艰辛。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人民苦难的关注,以及对真才实学的崇尚,充分体现了顾炎武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