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伯常中尉书却寄并示朱烈王太和二门人
岱云东浮日西晻,下有畸人事铅椠。
忽来青鸟衔尺书,月入轩棂灯吐燄。
别子三年断音问,敝裘白发空冉冉。
引领常睎函谷关,停骖尚忆终南广。
濒行把酒送余去,重来何日当分陕。
腐儒衰老岂所望,感此深情刻琬琰。
担簦百舍不自量,可能再上三峰险。
君家贤甥与令嗣,舞雩归咏同曾点。
尚论千秋品并堪,以吾一日年犹忝。
期君且复慰离愁,勿向流光悲荏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岱云的东边太阳慢慢沉下,西边则变得昏暗,这之下有以铅椠为生的怪人。忽然间,一只青鸟飞来,衔着一封信。月光照入轩窗,灯火照耀,显得分外明亮。和你分别已有三年,失去了音讯,只有那破旧的皮衣和满头白发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流逝。常常遥望那函谷关,想起那终南山的广阔。临别时举杯为我送行,再相聚的日子又在何时呢?作为一个老朽的书生,我不敢期待什么。却深深感动于这份深厚的感情,犹如雕刻在琬琰之上的印记,难以忘怀。虽然自知能力不足,但我还是愿意跋山涉水去追寻那未知的险峻。你的侄子以及家人,就像曾点的舞雩归咏,品行都值得称道。谈到千年后的评价,他们的品质都堪称上等,而我还算有些许的自尊自爱。希望你能安抚这份离别之情,不要再因时间的流逝而悲伤。

去完善
释义
1. 岱云:指泰山,这里代指山东。
2. 东浮日西晻:指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3. 畸人:不正常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4. 铅椠:指古代文人写字用的铅粉和木板。
5. 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这里指传递书信的信使。
6. 尺书:书信的雅称。
7. 轩棂:窗户。
8. 别子三年:与友人分别三年。
9. 敝裘:破旧的皮衣,这里指作者自己的生活贫困。
10. 空冉冉:形容时间消逝的样子。
11. 引领:抬头远望。
12.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古时的军事要塞。
13. 停骖:停车。
14. 终南广:指终南山下的农田。
15. 濒行:临行前。
16. 自量:自我衡量能力。
17. 三峰险:华山的三座山峰,这里代指华山的艰险。
18. 君家贤甥:指朱烈的儿子。
19. 令嗣:指王太和的儿子。
20. 舞雩归咏:指孔子弟子曾点的政治理想。
21. 尚论:评论。
22. 千秋品:永恒的品格。
23. 以吾一日年犹忝:即使我年老一天也要继续努力。
24. 期君:期待你。
25. 离愁:离别时的忧愁。
26. 勿向流光悲荏苒:不要因时光流逝而悲伤。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师生之情和人生感慨的诗篇。开篇描绘了远游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随后,诗歌转为叙述离别后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期待。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担簦百舍”这一典故表示自己虽然年迈,但仍然有勇气面对生活的艰辛;同时勉励学生要有理想、有抱负,为社会做出贡献。结尾部分诗人提醒学生要珍惜时光,勇于追求,同时也期待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慰藉自己的离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得伯常中尉书却寄并示朱烈王太和二门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正值清朝建立初期,满汉文化交融的时期。
在这一年里,顾炎武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他的挚友、抗清义士吴兆骞因“丁酉科场案”被流放至黑龙江宁古塔。得知这一消息的顾炎武悲痛欲绝,于是写下了这首寄托哀思和怀念的诗篇。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两位门人朱烈和王太和的教诲和期许。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明朝刚刚灭亡,清朝刚刚建立,民族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顾炎武作为一个有强烈民族情怀的知识分子,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对时代的忧虑,也展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