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南诸子别
绝塞飘零苦著书,朅来行李问何如。云生岱北天多雨,水决淮壖地上鱼。浊酒不忘千载上,荒鸡犹唱二更馀。诸公莫效王尼叹,随处容身足草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遥远的边疆,我艰难地写著书;现在,我的行李和遭遇又会如何呢?山东地区因云层压境而雨水丰沛;淮河的岸边则水势汹涌,鱼儿活跃其间。在这个时代,我仍然不忘举杯饮酒;每当夜半时分,依然听到唤醒人心的鸡鸣之声。请大家不要效仿那些徒叹命运的王尼们,因为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能找到容身的土地和茅庐。

去完善
释义
1. 绝塞:指远离中原文化中心的边陲之地。
2. 飘零:漂泊流浪。
3. 著书:编写书籍,此指研究学问。
4. 朅来:犹言去来。
5. 行李:指行李、行装。
6. 岱北:即泰山以北。岱,即泰山。
7. 淮壖:淮河的河岸地区。壖,河边的空地。
8. 浊酒:指淡而浑浊的酒。
9. 荒鸡:指失时之鸡。古人认为雄鸡报晓是天下的正常秩序,因此以荒鸡比喻天下大乱。
10. 王尼叹:王尼,东晋名士。《晋书·隐逸传·王尼》记载,王尼“尝遇旱,诸家水碾皆故辍,邻里碾者为众人所退”,感叹“使力者获扬,不亦宜乎!”王尼叹,指王尼因自己无力为众提供方便而发出的感慨。
11. 随处:任何地方。
12. 足草庐:足够栖身的简陋房屋。草庐,用草搭成的简陋住所。

去完善
赏析
《与江南诸子别》是明末清初诗人顾炎武的一首离别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绝塞飘零苦著书”开篇,展现了自己在边塞困苦环境中坚持写作的情景。而“朅来行李问何如”则表达了诗人询问友人自己离去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伤感。接下来的诗句“云生岱北天多雨,水决淮壖地上鱼”则是描绘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寄托了自己的情感。
随后,“浊酒不忘千载上,荒鸡犹唱二更馀”两句,诗人以浊酒和荒鸡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坚守信念,感慨世事的情感。最后,诗人告诫友人们,不要像王尼那样感叹命运,只要能随处容身,足见草庐,便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离别的愁绪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江南诸子别》是清代著名文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正值清朝入关后,政权逐渐稳定,而南明抗清势力尚存的背景下。
在这个时期,顾炎武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参加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但未能挽回颓势,南明覆灭后,他选择隐姓埋名,以教书为生,暗中继续进行抗清活动。然而,他的挚友梁以樟等人在抗清斗争中壮烈牺牲,使他深感悲痛和绝望。
顾炎武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清更迭之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对汉族士人进行高压政策,实行科举制度的种种限制;另一方面,南明抗清势力在江南一带顽强抵抗,试图恢复汉族政权。这种时代背景使得顾炎武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既渴望实现政治抱负,又深感现实残酷,壮志难酬。
在这首《与江南诸子别》中,顾炎武借离别之情,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他将个人的离别之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