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
永夜刀鸣动箾中,起看征雁各西东。
山怜虎阜从波涌,路识阊门与帝通。
待客荆卿愁日晚,舣舟渔父畏天风。
当时多少金兰友,此际心期未许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个描述夜晚的场景:宁静的夜晚中突然传来刀声,原来是有人在练武。远观大雁已各自飞往东西方向。群山环绕之中,虎丘(苏州的名胜古迹)仿佛在随波荡漾;沿途的小路上,阊门(苏州的一座城门)屹立在远方,彰显着它与帝都之间的联系。游客们在此聚集,欣赏美景。荆轲因忧心天气而烦恼不已,渔父则在船头坚定地面对狂风。曾经的金兰好友众多,但在这个时刻,他们的心意却无法完全相通。

去完善
释义
1. 永夜:漫长的夜晚,这里指战乱时期。
2. 刀鸣动箾中:比喻战争时刻的紧张气氛。
3. 征雁:迁徙的大雁,这里比喻离散的亲友。
4. 虎阜:苏州的虎丘山,这里象征江南地区的险要地形。
5. 阊门:苏州的一座城门,位于古吴都阊阖门外,这里是古代沟通中原的重要通道。
6. 荆卿: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荆轲,这里借指危险的刺客。
7. 舣舟:停泊船只。
8. 渔父:渔夫,这里借指隐逸的高人。
9. 金兰友:好朋友,这里泛指亲朋好友。
10. 心期:心意,期望。

去完善
赏析
《永夜》是一首描绘战争时期场景的诗,诗人顾炎武以“永夜刀鸣”开篇,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氛围。接下来通过描述“征雁各西东”,暗示了战乱中的离别之情。随后,诗人回顾了故乡苏州的历史与文化,表现了身世之感。
在诗的中间部分,顾炎武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他提到了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借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渔父形象的出现,也传达了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与昔日好友难以再会的心情。这首诗整体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展现了顾炎武作为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夜》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的一首作品。此诗创作于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大约公元1644年至1687年之间。在这个阶段,顾炎武经历了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重大历史变革。由于他坚定的民族立场和家国情怀,对这一剧变感到极为悲痛,遂将自己的感受化为诗歌,以期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在这个特殊时期,国家衰亡、人民疾苦、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顾炎武虽然博学多才,却壮志难酬,只能寄情山水,探求学术,以安慰心中的遗憾。他在游历祖国河山的过程中,观察民生疾苦,思考国家命运,将这些感悟融入诗歌创作,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