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行
秦肉六国啖神州,六国之士皆秦雠。
剑一发,亡荆轲,筑再举,诛渐离。
博浪沙中中副车,仓海神人无奈何。
自言王者定不死,岂知天意亡秦却在此。
陨石化,山鬼言,天意茫茫安可论。
扶苏未出监上郡,始皇不死雠人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秦国吞并六国一统中华,六国勇士都将秦国视为仇敌。
利剑一出,荆轲灭亡,击筑再起,渐离牺牲。
博浪沙一击打中副车,海上的神仙也无可奈何。
都说帝王不会死去,谁知天意却要灭秦在此时。
陨石落下,山鬼啼哭,天意难测如何谈论。
若扶苏未被贬谪离开咸阳,秦始皇不死于刺客之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秦皇:指秦始皇嬴政,完成秦国统一的君主。
2. 六国:战国时期六个主要国家——齐、楚、燕、韩、赵、魏。
3. 啖:侵略、吞并的意思。
4. 剑一发,亡荆轲: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携带毒药与地图献给秦王,图穷匕见,但未成功杀死秦王。
5. 筑再举,诛渐离:用筑击打秦王,指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荆轲死后,高渐离也参与了刺秦计划,但被发觉并处以极刑。
6. 博浪沙中中副车:张良策划的狙击秦始皇的事件,用铁锤攻击误以为秦始皇乘坐的车辆,结果误中副车,秦始皇逃脱。
7. 仓海神人:仓海君,参与营救张良的人。
8. 王者定不死:秦始皇相信方士之言,认为自己可以长生不老。
9. 天意亡秦:秦始皇并未死于刺客之手,而是病逝于巡行途中,当时其子扶苏正在上郡。
10. 陨石:秦始皇晚年曾遭遇陨石坠落,有人刻字“始皇死而地分”,预示着秦始皇的死和国家的分裂。
11. 山鬼言:秦始皇派人求仙时得到的不祥之兆。
12. 安可论:无法预测、预料。
13. 扶苏未出监上郡: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始皇临终前传位给他,但此时扶苏正被秦始皇派往上郡监督军事。
14. 始皇不死雠人刃:秦始皇最终因病去世,并非死于刺客手中。

去完善
赏析
《秦皇行》是清代诗人顾炎武的一首古体诗,全诗通过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的描绘,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诗的开头,作者描绘了秦国吞并六国的情景,以及六国士人对秦国的仇恨。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荆轲和渐离的刺秦事件,以及博浪沙中的张良试图刺杀秦始皇未果的故事。然而,正是这些未能成功的刺杀行动,反而让秦始皇相信了自己的天命不死。最终,秦始皇却在巡游途中病逝,令世人感叹历史的无常。
在诗的最后部分,作者以神话传说为线索,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反思。秦始皇的死固然是天意,然而,如果他的儿子扶苏没有被派往上郡,或许秦始皇还能逃过刺客的追杀。由此可见,历史的发展充满了偶然性,人们很难预测到未来。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顾炎武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才情和卓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秦皇行》这首诗是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所作。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崇祯年间至清康熙年间(约公元1640年至1700年)。这段时间正值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动荡,战乱频仍。
顾炎武出生于江南世家,曾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臣斗争。然而,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导致国家危机四伏。顾炎武在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深感忧虑之际,目睹了清军的铁蹄践踏大明江山,百姓疾苦和家园沦丧的惨状,这些都促使他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同时,该段时间内与顾炎武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主要包括明清易代的历史大变革以及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之情。顾炎武试图通过诗歌揭示民族的苦难和历史教训,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警示人们勿忘历史,时刻保持警醒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