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心史歌
有宋遗臣郑思肖,痛哭元人移九庙。
独力难将汉鼎扶,孤忠欲向湘累吊。
著书一卷称心史,万古此心心此理。
千寻幽井置铁函,百拜丹心今未死。
厄运应知无百年,得逢圣祖再开天。
黄河已清人不待,沈沈水府留光彩。
忽见奇书出世间,又惊胡骑满江山。
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鹄。
三十馀年再见之,同心同调复同时。
陆公已向厓门死,信国捐躯赴燕市。
昔日吟诗吊古人,幽篁落木愁山鬼。
呜呼蒲黄之辈何其多,所南见此当如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宋朝遗民郑思肖悲伤痛哭元人迁动九庙神主。
一人之力难以扶持倾覆的汉朝朝廷,孤独忠心只能在屈原身上寄托哀思。
他写了一卷《心史》,揭示千古共同的心意和真理。
将著作藏于深井的铁盒内,坚定的心志依然炽热如火。
命途多舛,应有穷尽之日,得以在圣明的君主下重新开启天地新章。
黄河已然清澈,世人不再等待,沉潜在江湖之中留下光辉与荣誉。
忽然间非凡的书籍问世,惊奇地看到胡人的骑兵遍布大江南北。
或许是上天的旨意,预告世事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显现这本书给天下的臣民。
三十多年后的今日再次相见,志同道合,相互关注。
陆游已在厓门英勇就义,文天祥也在燕市为国捐躯。
往昔吟咏诗歌悼念古人,如今感叹竹林萧瑟、草木凋零,忧虑群山之中的鬼魅。
哎呀,如此多的凡夫俗子,身披蒲草和黄豆的人究竟该如何看待呢?

去完善
释义
《井中心史歌》注释如下:
1.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2. 有宋遗臣郑思肖:南宋遗民,画家、诗人。字思肖,号所南。他因抗元失败,不仕元朝,以“朕”自称为南宋皇帝代言,表达对故国的忠诚。
3. 痛哭元人移九庙:指郑思肖痛惜元朝取代宋朝。九庙,古代天子设立太庙以祭祀祖先。
4. 独力难将汉鼎扶:形容独自难以扶持汉朝的江山。汉鼎,汉朝江山社稷的象征。
5. 孤忠欲向湘累吊:表现郑思肖对屈原那样的忠臣志士表示敬意。湘累,屈原在流放途中投汨罗江自尽,后世称之为“湘累”。
6. 著书一卷称心史:郑思肖写了一部名为《心史》的书。
7. 万古此心心此理:表达千古以来人们心中的忠诚道理不会改变。
8. 千寻幽井置铁函:据说郑思肖的《心史》藏于一口深井的铁匣内。
9. 百拜丹心今未死:赞美郑思肖的心迹仍为世人所知。
10. 厄运应知无百年:希望不幸的命运不要持续太久。
11. 得逢圣祖再开天:期待遇到能中兴国家的皇帝。
12. 黄河已清人不待:形容国家治理得很好。
13. 沈沈水府留光彩:称赞郑思肖的名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辉。
14. 忽见奇书出世间:指发现了《心史》这部珍贵的古籍。
15. 又惊胡骑满江山:形容当时战乱频发。
16. 天知世道将反覆:预言国家局势将有变化。
17. 故出此书示臣鹄:强调《心史》是向臣子们传达忠诚之道的重要书籍。
18. 三十馀年再见之:指出作者顾炎武时隔多年再次读到《心史》。
19. 同心同调复同时:认为自己和郑思肖具有相同的信念和节操。
20. 陆公已向厓门死:描述抗元英雄陆秀夫在厓山海战失败后以身殉国的悲壮情景。
21. 信国捐躯赴燕市:描述文天祥被俘后在燕京壮烈就义的事迹。
22. 昔日吟诗吊古人:回顾过去凭吊古人的诗歌创作。
23. 幽篁落木愁山鬼:表达深重的忧国忧民之情。
24. 呜呼蒲黄之辈何其多:叹息那些没有气节的世人为求名利而随波逐流。
25. 所南见此当如何:设想郑思肖见到这样的情形会作何感想。

去完善
赏析
《井中心史歌》是清代诗人顾炎武的一首古风诗歌,借郑思肖的《心史》,抒发其悲怆而坚定的信念和深情。以含蓄、深沉的手法,倾诉自己悲愤却又坚韧的心志。
首联提到有宋遗臣郑思肖,用“痛哭”写出他面对异族统治的悲痛。颔联写郑思肖独自支撑汉室的无奈,以及他对忠诚牺牲的哀痛。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忠诚与思念。
颈联赞美郑思肖的心史,展示其忠诚的心意永恒不变。通过设置幽深的井、铁函等意象,传达了永远保存的决心。
随后四句表达了期待中原复兴的心情,意味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接下来,描述了当人们看到这本奇书时的震惊,同时也体现了历史规律不可阻挡。随后通过用“天知”一句,暗示这是天意。
尾联则以悲怆笔调感叹同病相怜之人纷纷离世,使人间失去了值得尊敬的英雄。最后描绘诗人自己也已年老,但壮志依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井中心史歌》是明代著名文人顾炎武于顺治年间(1644-1661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当时正值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顾炎武因痛感明朝灭亡、百姓疾苦而写下此诗。
诗人通过描述井中心的平民百姓在战乱中的遭遇,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饱受战火摧残,民众生活困苦。顾炎武在此时担任了民间抗清义士的角色,努力恢复国家的文化传统,以此表明对故国的忠诚。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尤其是崇祯皇帝即位后,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最终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政权。随后,清军入关,明朝残余势力败退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然而南明未能挽回大局,最终被清朝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民生疾苦,百姓流离失所,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