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
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
没想到我一事无成,就像流逝的时光一样度过此生。
人生路上不必担忧时光飞逝,人到晚年总会迎来希望与安宁。
经常追随山间的黄鹤翱翔,习惯了听马儿在边疆的离别之声。
抬头看向那宏伟的都城,也许有朝一日能在那里赢得名声。

去完善
释义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顾炎武
注释:
1.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没想到。
2. 濩落:形容空虚、无着落。
3. 念无成:指事业无成。
4. 隙驷:比喻时光如梭。
5. 流萍:漂泊不定的生活。
6. 河清:黄河水变清。古时候有河清海晏的传说,寓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7. 黄鹄:天鹅。
8. 青骢:毛色青白的马。
9. 别塞声:古代军队出征时战马的嘶鸣声。
10. 陵京:北京的别称。
11. 钟鼎:古代的礼器,这里代表富贵功名。

去完善
赏析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顾炎武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在五十岁生日之际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与反思。诗中“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虚度年华的无奈和遗憾;“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则表示诗人虽然年纪已大,但仍抱有希望,期待河清海晏的时刻;接下来的诗句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以及他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这首诗是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康熙四年(1665年)创作的。此时,他已经五十大寿,正身处昌平。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
顾炎武出生于明朝末年,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动荡时期。他在明末曾积极参与抗清斗争,失败后一度投身科举,但终究无法忍受清朝的统治,辞官回乡,致力于学术研究。这期间,他不仅关注国家政治,还深入探讨了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康熙四年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初期,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依然尖锐。此时的顾炎武,虽然已经远离政治中心,但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命运,对现实社会抱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