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书(节选)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学习这件事,不进则退。独自学习没有朋友,会孤陋寡闻难以成功。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会受到当地风气的影响而不自觉。如果不幸处在偏远的地方,没有车马条件,仍应当广泛学习,仔细询问,研究古人的事迹,探求其中的对与错,这样或许可以得到十之五六的知识。如果既不出去,也不读书,就是面前只有一堵墙的人,即使有像子羔、原宪这样的贤能,最终也无法帮助世人。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诚信的人,但不如我好学。”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需要努力学习,现代人怎么可以不勉励自己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与友人书》:顾炎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人之为学: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3. 不日进则日退:如果不能每天进步,那就等于每天在退步。
4. 独学无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就会导致学识浅薄而无法成功。
5. 孤陋:学识浅薄,见识不广。
6. 难成才:难以成为有才能的人。
7. 久处一方: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
8. 习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9. 自觉:自己有所察觉。
10. 穷僻之域:贫穷偏远的地方。
11. 车马之资:交通工具和费用。
12. 博学审问:广泛学习和审慎提问。
13. 古人与稽:查阅古代的资料。
14. 是非:对错。
15. 庶几:差不多。
16. 可得十之五六:可以学到大约一半的知识。
17. 不出户:足不出户。
18. 面墙之士:像面对着墙壁一样一无所知的人。
19. 子羔:孔子的弟子,姓高名柴,字子羔。
20. 原宪:孔子的弟子,姓原名宪,字子思。
21. 贤:有才德的人。
22. 济于天下:对天下有所贡献。
23. 十室之邑:人口稀少的小村庄。
24. 必:必定。
25. 忠信:忠诚老实。
26. 丘:孔子的名字。
27. 今人:现在的人。
28. 勉:努力。

去完善
赏析
《与友人书(节选)》这首古诗生动地描绘了学者们为学的困境和境地。顾炎武认为学习应该每日进步,否则将日渐退步。孤独的学者会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难以成就学业。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还会受到不良习气的熏陶而不自觉。在穷困偏远的地区,即使没有车马出游,也应该广泛涉猎知识,探讨古人的经验,以寻找真理的所在。只有这样的努力,才能得到学问的大概。如果闭门不出,又不肯读书,那就成了只知眼前事的无知之人,即使有子羔、原宪那样贤能的人辅佐,也不能帮助国家解决问题。孔子说:“十个居民的小镇,一定会有一个像我这样忠诚而诚实的人,但是没有人像我这样勤奋好学。”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需要勤奋好学,我们普通人怎么能不勉励自己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友人书(节选)》这首诗是清代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康熙年间创作的。当时他正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和动荡时期。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建立。在这个背景下,顾炎武与其他文人志士一样,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积极参与抗清斗争。然而战局日渐严峻,他无奈选择隐姓埋名,四处游历,探求国家兴亡之道。这首诗正是他在游历途中与友人书信往来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