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重新寻找那条被泥土覆盖的小路,在谷口的围墙东边不再迷失方向。
经历了千辛万苦仍然孤独无依,陕西的三秦之地阴雨连绵让人心生凄凉。
松树下的荫凉处仍旧绿意盎然,菊花刚刚绽开黄色花朵照亮田畦。
自我嘲笑像一片随波逐流的浮萍一般的老客,独自骑着瘦弱的马儿向西行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华下:在华山之下。
2. 王山史家:指王山史的住处。
3. 重寻荒径:再次寻找荒凉的小路。
4. 冲泥:踩踏泥泞的道路。
5. 谷口墙东:山谷入口处的墙东,这里是华山的隐喻。
6. 三秦:古代秦地分为三部分,指陕西一带。
7. 兵甲:士兵,这里指战争。
8. 松阴旧翠:松树下的旧日翠绿。
9. 菊芯初黄:菊花的花蕊刚刚变黄。
10. 欲照畦:想要照亮菜园。
11. 漂萍:漂流在水面上的浮萍,比喻无定止的生活。
12. 垂老:接近老年,即将老去。
13. 独骑羸马:独自骑着瘦弱的马。
14. 关西:此处指华山附近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顾炎武所作。全诗描述了作者在雨中寻访故友的经历,以及沿途所见所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描绘了作者在雨中寻找旧路的情景,表现出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颔联“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哀伤。“人落落”暗示了战乱中人们的离散和流离失所,而“三秦兵甲雨凄凄”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乱的残酷景象。
颈联“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通过对松树和菊花这两个象征性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尾联“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无奈和孤独。“漂萍垂老客”暗示了他在战乱中的无助和衰老,而“独骑羸马上关西”则形象地描绘了他独自走向远方的情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是清代著名文人顾炎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当时正值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顾炎武的人生经历颇多波折。他曾是明朝的举人,在明亡后毅然投身抗清斗争,但因局势所迫,未能如愿。后来,顾炎武隐居江南,潜心研究学问,以图恢复中华文化为己任。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国家大事。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清朝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吸收汉文化的精华,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另一方面,民间抗清斗争此起彼伏,许多知识分子为了捍卫民族尊严,纷纷加入反清复明的行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顾炎武的这首《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充分展示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