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西还时李生云沾方读盐铁论
积雪冻关河,我行复千里。忽闻弦诵声,远出衡门里。在汉方盛时,言利宏羊始。桓生书一编,恢卓有深旨。发愤刺公卿,嗜利无廉耻。片言折斗筲,笃论垂青史。矧乃衰乱仍,征敛横无纪。转饷七盘山,骨满秦川底。太息问朝绅,食粟斯已矣。幸哉荀卿门,尚有苞邱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雪封冻了山河,我再次踏上千里之行。忽然传来读书声,从远方的简陋门庭中传出。汉朝兴盛之时,宏羊等人开始谈利。桓生写了一篇文章,内容恢弘而深邃。文章愤怒地指责公卿们,贪婪而无廉耻。一句话就能击败那些小人物,坚定的观点将被载入史册。如今国家衰败混乱,征收赋税毫无章法。运送粮草至七盘山,白骨铺满秦川。无奈地询问朝廷官员,他们只关心粮食供应而已。幸运的是,荀子门下还有像苞邱子这样的学生。

去完善
释义
1. 岁暮: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2. 西还:向西归还。
3. 李生:即李云沾,字天成,清初学者。
4. 弦诵:谓诗文的诵读或歌唱。
5. 衡门:古代隐士居所的简陋门户。
6. 汉方盛时:汉代国势鼎盛的时期。
7. 言利宏羊始:谈论经济政策从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开始。
8. 桓生书:指桓宽的《盐铁论》。
9. 恢卓有深旨:阐述观点犀利且主旨深远。
10. 发愤刺公卿:激愤地抨击王公大臣。
11. 嗜利无廉耻:形容官员追求利益,丧失廉耻心。
12. 片言折斗筲:凭借一言之力挫败浅薄之辈。
13. 笃论垂青史:公正深刻的评论被载入史册。
14. 矧乃衰乱仍:况且当今国家衰败混乱。
15. 征敛横无纪:税收繁重而无章法。
16. 转饷七盘山:物资运输经过七盘山地区。
17. 骨满秦川底:尸体堆积于秦川之下。
18. 太息:叹气。
19. 朝绅:朝廷重臣。
20. 食粟斯已矣:依靠吃粮食为生就足够了吗?
21. 幸哉荀卿门:幸运的是荀子的门人还有包邱子这样的贤才。

去完善
赏析
《岁暮西还时李生云沾方读盐铁论》这首诗,顾炎武以其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寒风凌冽、积雪覆盖的画面,而在这寂静的场景中,忽闻读书声传来,更显其孤独与坚定。通过对此情景的描述,作者引入了对汉代公孙弘、桑弘羊等人发起盐铁专卖政策的讨论。此政策让百姓深受剥削,而诗中的“公卿”却只顾私利而无廉耻,这使诗人愤怒不已。
然而,在如此混乱的时期,尚有一些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如李生云沾等。他们挺身而出,像公孙弘那样书写豪情壮志,发出铿锵之声,这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诗人感叹道:那些朝官们,只知道贪求俸禄,却不知他们的行为会给国家带来多大的祸患!幸运的是,还有像荀子这样的大儒,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门生,为国家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诗一方面讽刺了当权者的昏庸无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知识分子们肩负国家责任、传播真理的期待和敬意。整个诗篇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值得后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朝末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感。这首《岁暮西还时李生云沾方读盐铁论》创作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
这一时期,顾炎武历经战乱,目睹了家国破碎的惨状。明清交替之际,民众疾苦重重,顾炎武忧心忡忡,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以求救国之策。他深入研读《盐铁论》,探讨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利弊,以期为当时的国家财政政策提供借鉴。
与此同时,顾炎武结识了李生云沾,这位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研读了《盐铁论》。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们忧国忧民的心情和探索经世之道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