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
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雾气弥漫的灵山之上,各种野花悄然绽放;山下的溪流声仿佛带着边塞之声。遗憾的是没有遇到那位英勇的张少保(指汉代名将张骞),否则在南边的沙漠上还可以建立一座受降之城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古北口:位于北京密云区北部山区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
2. 雾灵山: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境内,是燕山山脉主峰之一。
3. 张少保:指明朝名将张辅,曾任少保衔,参与过北伐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4. 碛南:指蒙古高原一带。
5. 受降城:唐朝时期在漠北设立的边防城堡,用于接受被击败的敌军投降。

去完善
赏析
《古北口》顾炎武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古北口的景象,同时也寓含了诗人的历史忧思和报国壮志。首句写云雾缭绕的雾灵山,山花烂漫;次句写山下的流泉与远处的边塞之声相映成趣。前两句以写景为主,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然而诗人却在第三句中陡然转折,感叹没有遇到明代抗蒙古名将张少保(张辅)那样的英豪,这表达了诗人渴望在边疆建功立业的心情。最后一句借用了唐朝哥舒翰在碛南修筑受降城的典故,以此暗示自己希望看到边境安宁、国家强盛的景象。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独到的意象描绘和深沉的历史忧思展现了顾炎武诗歌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北口》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清易代之际,当时顾炎武正值中年,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巨变和民众的苦难,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在明清易代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外患频仍,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国家政权的崩溃。而清朝的入主中原,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的矛盾使人们深感痛苦。
顾炎武本人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曾担任明朝官员,但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毅然辞官回乡,投身于抗清斗争。然而,在历经磨难后,他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武力是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于是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以期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力量来振兴民族精神。
在这首诗中,顾炎武通过对古北口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国古代边疆防御体系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国家民族危机的严重性。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加强国防建设,以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