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送子德归关中
与子穷年长作客,子非朱颜我头白。
燕山一别八年馀,再裹行幐来九陌。
君才如海不可量,奇正纵横势莫当。
弹筝叩缶坐太息,岂可日月无弦望。
为我一曲歌伊凉,挈十一州归大唐。
奇材剑客今岂绝,奈此举目都茫茫。
蓟门朝士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
生女须教出塞妆,生男要学鲜卑语。
常把汉书挂牛角,独出郊原更谁与。
自从烽火照桑乾,不敢宫前问禾黍。
子行西还渡蒲津,正喜秋气高嶙峋。
华山有地堪作屋,相与结伴除荆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们常年在外奔波,岁月催人老。
离别燕山已有八个年头,如今又重新上路。
你的才华如海洋一般深不可测,智慧过人无人能敌。
闲暇时弹琴击缶感慨不已,怎能让日月不照耀人间。
请你弹奏一曲伊凉,让我们回归大唐盛世。
当今世间仍有很多奇才剑客,无奈众人皆迷茫。
京城的官员多是些胆小如鼠之辈,当年的英雄豪杰已销声匿迹。
女子要学习边疆的妆扮,男子要学会鲜卑的语言。
常常把《汉书》挂在牛角上,独自漫步在乡村野外,无人相伴。
烽火已经照亮了桑干河,再不敢询问宫前的庄稼收成。
当你向西回到蒲津渡口时,正好能欣赏到那秋天高峻的风景。
华山的土地适宜建造房屋,我们可以一起披荆斩棘,共同居住在那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蓟门:古地名,在今北京市西北。
2. 关中:地理区域名,指中国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包括渭水流域一带,即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带。
3. 穷年:多年,连年。
4. 朱颜:红润的面色,这里指年轻。
5. 头白:头发变白,形容年老。
6. 燕山:古代山名,位于河北省北部,北京市西北部。
7. 行幐:古代旅行者所带的轻便行李。
8. 九陌:泛指都市繁华的地方。
9. 奇正:用兵的计谋策略。
10. 弦望: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称为“上弦”,廿二、廿三称为“下弦”。
11. 伊凉:古代西域少数民族的音乐。
12. 十一州:唐朝时期设置的地区行政单位。
13. 奇材剑客:指有才干的人。
14. 狐鼠:比喻行为不正的小人。
15. 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
16. 女儿:女孩。
17. 出塞妆:指女子穿军装。
18. 鲜卑语: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
19. 汉书:汉代的历史记载书籍。
20. 牛角:指牛角挂书的故事,形容勤奋读书。
21. 郊原:郊外,田野。
22. 烽火:战争信号。
23. 桑乾:河名,流经山西省东北部和河北省西部。
24. 宫前:皇帝居住的宫殿之前。
25. 禾黍:指谷物。
26. 蒲津:黄河渡口之一,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
27. 秋气:秋天的气候。
28. 高嶙峋:形容山高峻峭。
29. 华山: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东部。
30. 荆榛:灌木丛生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顾炎武
赏析:
该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感慨和对世事的忧虑。诗人用“与子穷年长作客”开头,描绘了与子德深厚的友谊。随后,诗人回顾了与友人的分别及再次相聚,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情感。
接着,诗人赞美了子德的才华和抱负,期待他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诗人同时感叹当今社会人才的匮乏和环境的险恶。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奇才剑客今岂绝,奈此举目都茫茫”这一句,既表达了对朋友的信任,又揭示了现实中的无奈。
之后,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朝廷中的腐败现象,指出朝士们的懦弱无能,提醒人们警惕这种现象的影响。诗人提出应该注重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人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结尾部分,诗人以祝福的方式送别子德,希望他在未来的路上能够勇往直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与子德共同为国家而努力的决心。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刻,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明朝末年,大约在公元1644年前后。此时正值明清交替之际,中原大地战乱频仍,民生疾苦。诗人顾炎武出身世家,然而家道中落,他自己也曾在朝廷任职,亲眼目睹了明末政治腐败、宦官当道的社会现象,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这一时期,顾炎武结识了好友子德,两人志同道合,共同探讨国事,忧国忧民。然而,由于时代巨变,他们无力回天,只能各自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在这首诗中,顾炎武送别子德回归关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此外,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和天灾,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寻求新的治国之道,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和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