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耻(节选)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评论说:礼仪、道义、清廉、羞耻是国家发展的四个关键要素,这四个方面得不到弘扬,国家就会灭亡。真是精辟啊,管子真是个善于表达的人!礼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廉洁和知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品质。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能索取的;如果不以羞耻为意,那就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去做的。如果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祸患、失败、混乱、死亡这些都可能发生在他身上;更何况身为大臣却无所不取、无所不为,那么这个国家怎么可能不乱,这个国家怎么可能不亡呢?然而在四个方面中,知耻尤为重要。因此孔子在评价士人的时候,曾说:“为人处世要有羞耻之心。”孟子也说:“人不可以不拥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是一种极大的耻辱,没有羞耻心也就无所谓耻辱了。”又说:“羞耻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那些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无所谓羞耻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个人失去了廉洁,以至于背离礼义,追根溯源都是因为不知羞耻。所以,士大夫的无耻就是国家的耻辱。
我看过了自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道衰微,礼义被丢弃,廉耻被忽视,这种现象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但是就像松柏能在寒冷的冬天仍然保持常青,鸡在风雨中依然不停地鸣叫一样,即使在黑暗的日子,也会有独自清醒的人存在。不久前读到《颜氏家训》,其中有一段话说:“南齐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17岁了,他读书识字很有一套,我教他说鲜卑话,还有弹奏琵琶,他也慢慢学会了,靠着这些技能他去侍奉达官显贵,他们都对他非常宠爱。’当时我低头没说话。这个人的教育方法多么奇怪啊!如果他通过这种方式自己爬上了公卿的位置,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们走这条路!”哎呀,颜之推虽然迫于无奈在乱世做官,还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还有一些诗人的情操,那些卑躬屈膝取悦世界的人,能不感到羞愧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廉耻:指的是清廉知耻的品质。
2. 《五代史·冯道传》:《五代史》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冯道传记载了五代时期官员冯道的事迹。
3. 四维:指礼义廉耻四个方面的道德规范,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4. 管生:即管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
5. 礼义:社会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各种礼仪、规矩、道德等。
6. 立人之大节:做人的基本品质,对一个人的品行和为人至关重要。
7. 祸败乱亡:指国家的灾难、失败、混乱和灭亡。
8. 无所不取:什么都可以拿取,形容贪婪无度。
9. 无所不为:什么事都敢做,形容毫无顾忌。
10. 《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一本家庭教育著作。
11. 齐朝一士夫:指北齐朝的一位士人。
12. 鲜卑语: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语言之一,这里代指其他的外族语言和文化。
13. 弹琵琶:一种弹奏乐器的技艺,这里代指其他的艺术技能。
14. 伏事公卿:侍奉权贵的意思。
15. 吾时俯而不答:作者表示对这种行为感到鄙视,但又无法反驳。
16. 《小宛》诗人: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他曾创作过一首名为《小宛》的诗,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洁身自好的信念。
17. 阉然媚于世者:指那些迎合世俗、没有骨气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廉耻(节选)》顾炎武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廉耻的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在五代时期,礼义、廉耻被视为国家的四个支柱,一旦失去就会招致国家的灭亡。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廉耻,就会无所不取,无所不为,最终会导致灾祸和混乱。因此,廉耻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者通过对比三代以下的道德沦丧,以及颜之推在乱世中的清醒认知,进一步强调了保持廉耻的重要性。在这首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廉耻(节选)》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所作。这首诗创作于清朝顺治年间,此时明朝刚灭亡,顾炎武正身处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
顾炎武一生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剧变,他忧国忧民,坚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试图挽救民族危机。在这首诗中,顾炎武以针砭时弊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士人的萎靡不振和道德沦丧,表达了他对廉耻观的执着追求。
清朝初期,朝廷实行严厉的剃发令,对汉族士人进行严格的思想控制。顾炎武在这种背景下,无法直接批评时政,于是将个人感慨寄托在诗歌创作中,以此唤起人们对民族尊严和社会道德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