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 其一

标题包含
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 其一
一生愁恨集今辰,尚有微躯系五伦。 泪尽宛诗言我日,悲深鲁史笔王春。 山头马鬣封孤子,天上龙髯从二亲。 留此一丝忠孝在,三纲终古不曾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后改名为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朝末年著名的学者、文人、改革家,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顾炎武成...查看更多
Karolina
去完善

译文
这一生充满了忧愁与怨恨,但幸运的是,我仍然在这个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维系着各种人际关系。泪水早已流尽,但我仍用婉转的诗句诉说着每一天的故事;悲伤如同《鲁史》一样深沉,我的心情却如同春天般温暖。山顶上的坟墓封藏着一个孤独的孩子,天空中的龙须却在追寻着离去的父母。留下这一份忠诚与孝顺吧,因为这永远不会消失,永远都不会被淹没。
Karolina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陈生芳绩:指顾炎武的好友陈贞慧,字思贞,号江上,又号练塘渔夫。 2. 两尊人:父母。 3. 三月十九日:这里指的是明朝灭亡的日子。 4. 微躯:自己。 5. 五伦:封建时代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为五伦。 6. 宛诗:此处可能指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诗歌。 7. 鲁史:古代史官的一种称谓,这里可能指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8. 马鬣封:指坟墓。 9. 龙髯:龙须,这里比喻父母的逝世。 10. 三纲: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
Karolina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作者顾炎武对父母离世悲痛的心情和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坚守。首联描述了诗人一身愁绪在一朝之间爆发,体现了生活的磨难和人性的脆弱。颔联则通过描绘眼泪流干、悲痛欲绝的形象,彰显了孝道之美,同时借用了古代典籍中的典故,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颈联转而描写父母的离去,如同山头的孤子,天上的龙髯,流露出无尽的哀思。尾联则强调留下忠孝这一精神寄托,表现出儒家的信念永不磨灭。全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堪称一首哀切沉痛的悼亡佳作。
Karolina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求长生不老药,不问朝政,导致宦官权臣误国,百姓疾苦。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这段时期,诗人顾炎武身处其中,感受着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古诗《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 其一》正是顾炎武在这段动乱时期的感慨之作。诗人在感叹国家命运的悲哀时,也悲痛自己的亲人在这动荡的岁月中相继离世。他们的离世日期皆为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顾炎武借此抒发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顾炎武在那个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家国情怀。他的诗篇不仅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Karolina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