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史二十二首 其二 虞舜

标题包含
咏史二十二首 其二 虞舜
遁迹陶渔久,论功纳麓多。已传精一语,更作敕天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遁迹:即隐居。指避开世俗社会,隐居起来。 2. 陶渔:借指原始社会简单的劳动生活。此处借指虞舜在隐逸时期所做的陶器制作与渔猎活动。 3. 纳麓:古帝王登基时的礼仪之一。在此处比喻舜受命于尧的禅让,成为帝王。 4. 精一:一种政治理论观念,意指“道”是唯一的。这里指的是舜推行的一些道理。 5. 敕天:在天子讲话时宣布其命令。此处用来形容舜的言论威严而庄重。
去完善
赏析
赵戣的这首《咏史二十二首·其二·虞舜》是对古代贤君虞舜的赞美诗。全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虞舜的德行和政绩。 首联“遁迹陶渔久,论功纳麓多”,述说了虞舜隐居江湖,从事制陶捕鱼等劳动的时间长久,然而他的功劳却被后人广泛颂扬。这两句表现了虞舜深沉内敛、谦虚谨慎的品质。 颔联“已传精一语,更作敕天歌”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虞舜的智慧和德治。诗人认为,虞舜已经传下了一句话精辟的道理,这句话是他与天地交流的歌谣,以教化万民。 总的来说,赵戣在这首诗中以简洁的文字,巧妙地勾勒出了虞舜的形象,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治国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史二十二首 其二 虞舜》是南宋诗人赵戣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赞美虞舜的贤德和辛劳,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美德的敬仰和对当世道德沦丧的不满。 在创作这首诗时,赵戣正处于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时期。他看到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通过对古代贤君虞舜的赞美,来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中的虞舜,是古代的一位伟大君主,他以仁爱治国,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赵戣通过歌颂虞舜的事迹,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失望,以及对那些能够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的君主的赞美。 此外,赵戣还通过对虞舜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坚守。他认为,只有坚守儒家的道德规范,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