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钱塘怀古 其一

标题包含
钱塘怀古 其一
历历庚申事,分明在眼前。 讲和如有弊,飞渡定无船。 北使三千里,真州十四年。 酿成亡国恨,一部福华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鲜明的庚申之事,如同就在眼前呈现。 假如妥协和谈有弊端,那么突破困境就没有船只可以依靠了。 北方使者距离三千里的遥远,真实的情感已经深藏十四年了。 酿成了灭亡国家的哀愁,一部记录富贵繁华的历史篇章终究落下帷幕。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庚申:即指宋理宗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军攻破武关,南宋朝廷与蒙古讲和之事。 2. 讲和:指南宋朝廷与蒙古议和求和之事。 3. 飞渡:此处借指长江天堑。 4. 北使三千里:指当年南宋派往蒙古的使者杜良臣出使三千里路。 5. 真州:今江苏仪征市一带。十四年:这里指的是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军破临安后,宋幼帝赵顯被俘,陆秀夫、文天祥等大臣立赵昰为端宗,逃至福建、广东沿海,辗转流亡,直到南宋灭亡的十四年时间。 6. 福华编:即指记载宋朝历史的典籍。
去完善
赏析
《钱塘怀古 其一》是明朝诗人董师谦的作品。诗中,作者通过对庚申年间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其时政治形势的深刻洞察。 首联“历历庚申事,分明在眼前”,描绘了庚申年间发生的事件犹如近在咫尺,仍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通过此句,诗人强调了这些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颔联“讲和如有弊,飞渡定无船”,揭示了当时主张和谈者的弊端。讲和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和平,反而给国家带来了诸多问题。诗人认为在这样的局势下,寻求解决办法需要智慧和勇气。 颈联“北使三千里,真州十四年”,描述了北方边境的问题。“北使”指北方边境使者,其行程达三千里;“真州十四年”暗含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忧虑。这句传达出国家对外的困难和危机,提醒人们重视边境问题。 尾联“酿成亡国恨,一部福华编”,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人担忧国家的未来,希望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本句以“亡国恨”总结全篇,使整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通过董师谦对庚申年间历史的深刻剖析,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诗中也传达了作者的远见卓识,提醒人们关注国家命运,勿忘历史教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钱塘怀古 其一》是南宋时期诗人董师谦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75年,正值南宋末年,金兵南侵,国家形势危急之际。作者董师谦,本名董槐,字元卿,号幽谷老人,浙江义乌人。他生活在南宋末期,曾任临安知府、尚书右丞等职,因不满朝政腐败,辞官归隐。 在南宋末年,国家政治腐朽,外患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董师谦亲眼目睹了这一悲惨现实,心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钱塘江畔的美景,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载体。通过描绘钱塘江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钱塘怀古 其一》以钱塘江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忧虑。诗中的“翠华”“玉辇”等词,描绘了昔日繁华的景象,反衬出现实社会的衰落。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辉煌,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奋发向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