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千山观
清晨领客上巉岩,野路衣襟湿翠岚。
九日开樽仍绝景,西风欹帽且高谈。
地形盘薄一都会,山色周遭万玉簪。
却指飞鸿烟漠漠,故园茱菊老江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早带领客人攀登险峻的山峰,山路和衣襟都被翠绿的雾气打湿。重阳节这天依然有着美丽的景色,我们举杯畅饮,迎着西风随意畅谈。这地方地势雄伟像一个大型城市,四周环绕着如碧玉般的美景。然而,当我们回头看那飞起的鸿雁,故乡的菊花已经渐渐老去,就像河流中的水草一样寂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 千山观:位于今辽宁省鞍山市。
3. 清晨领客:在清晨带领客人。
4. 巉岩:险峻的山岩。
5. 野路:乡间小路。
6. 衣襟:衣服的前襟,代指人。
7. 湿翠岚:被翠绿的雾气打湿。
8. 九日开樽:指在重阳节这天设酒宴。
9. 绝景:绝佳的景色。
10. 西风:指秋风。
11. 欹帽:倾斜的帽子,形容闲适的姿态。
12. 地形盘薄:形容地势蜿蜒起伏。
13. 一都会:一个重要的城市。
14. 周遭:周围,四周。
15. 万玉簪:形容众多的山峰如同玉簪。
16. 却指:回头指向。
17. 飞鸿:飞翔的大雁。
18. 烟漠漠: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19. 故园:故乡。
20. 茱菊:茱萸和菊花。
21. 老江潭:江边的旧地,代指家乡。
去完善
赏析
《九日登千山观》是南宋诗人张栻的一首描写重阳登山的诗。开篇两句描绘了清晨带领客人登山,野路上衣服被露水打湿的场景。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重阳节饮酒赏景,谈论人生的情境。再后两句以地势和山色为背景,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最后两句则借飞鸿之景,怀念故乡的菊花。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登千山观》是南宋著名诗人、官员张栻创作的一首描绘重阳节登高观景的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1年,正值南宋时期。当时,宋金战争频发,民间疾苦。然而,诗人在面对国家动乱之际,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欢乐气氛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和平的心声。
在这一年里,张栻因为战乱原因,未能回乡省亲。他在官场上尽职尽责,关心民生,赢得了民众的爱戴。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虽然没有家人陪伴,但能够与友人一起登高远眺,欣赏美丽的山水风光,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此外,张栻在这个时期还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为国家利益鞠躬尽瘁。他的这种忠诚勇敢的精神,也为后人所敬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