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青坂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何才能将消息传递给我军呢?希望他们能耐心等待时机,不要急于仓促应战,等到明年再做打算吧。
去完善
释义
焉得:如何能够;附书:捎信;仓卒:仓促行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刻画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开篇两句点明地点与环境,“天寒饮马”一句尤为传神,生动展现了寒冬中士兵的艰苦生活。接着描写敌军的骁勇善战,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局势危急。第三联通过“山雪河冰”的自然景象,渲染出战场的肃杀氛围,同时用“青是烽烟白人骨”这样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句子,把战争的残酷推向高潮。最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唐军命运的担忧以及理性克制的态度,劝诫不可轻举妄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具体时间大约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当时杜甫身陷长安,目睹叛军肆虐、生灵涂炭的惨状。青坂之战是唐军与叛军的一次重要交锋,但因仓促应战而惨败,令诗人痛心疾首。杜甫虽身处困境,却始终心系家国命运,他以悲愤之情写下此诗,既是对战争失败的沉痛反思,也是对将士们深切的关怀与期望。这一时期,杜甫的作品多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了其作为“诗史”的独特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