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一二四
秋风凋败叶,游子未归家。
直饶归得后,无处立生涯。
白苹红蓼对芦花,令人长忆老玄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吹落了树叶,漂泊在外的人还没有回家。
即使最后回了家,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白色的草和红色的蓼草与芦苇相对,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往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偈颂:指佛教的颂歌,以简短的诗歌形式阐述佛理。
2. 释法薰:宋朝高僧,字元晦,号西池,俗姓廖氏。
3. 秋风:秋季的风,象征着自然界的萧瑟和季节的变化。
4. 凋败叶:指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凋谢、枯萎。
5.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6. 直饶:即使,尽管。
7. 生涯:生活,人生。
8. 白苹:一种水生的植物,通常用来比喻平静的水面。
9. 红蓼:一种水草,秋天开红色的花。
10. 对:面对,对着。
11. 芦花:芦苇的花朵,通常在秋天变白。
12. 老玄沙:指唐代高僧玄沙师备禅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一二四》是南宋高僧释法薰所作。诗句以秋天的景象和游子的处境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生活以及禅修的哲学思考。诗中的意境深远,既传达了人生哲理,又富有哲理韵味。
首先,诗人描绘了秋天凋败的景象:“秋风凋败叶,游子未归家。”秋风吹落了树叶,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而游子离家未归,则象征了人们在奔波劳碌中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宿。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引人深思。
紧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直饶归得后,无处立生涯。”即使游子终于回到家,他也发现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这里,诗人以游子的困境为喻,揭示了人生普遍存在的困境——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内心的迷茫和空虚。
最后,诗人通过写景进一步深化了这个主题:“白苹红蓼对芦花,令人长忆老玄沙。”在这样一幅白苹、红蓼和芦花的景致中,诗人提醒我们要常常忆起老玄沙——这个画面既有深秋的自然之美,又蕴含了诗人对禅宗大师的敬仰之情。结合前面的哲理思考,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意味——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困惑时,应该学会反观内心,追求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一二四》是南宋时期诗人释法薰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法薰正处于他人生的成熟期,此时的他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禅宗修行,对佛教教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他曾在禅宗五山十刹的道场中参学,并在各个寺院担任过住持,积累了丰富的禅修经验。这些经历使他在诗中表现出了禅悟的深刻内涵和独特见解。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严重;国外则面临着金、蒙古等民族的侵扰。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转向禅宗寻求精神寄托,禅宗文化得以迅速发展。释法薰作为一位杰出的禅宗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