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晓出东郊信马蹄,青梅墙角两三枝。
竹鸡啼罢雨来急,杜宇声干月落迟。
山店煮烟缫丝日,野田锄水插秧时。
农桑劝课非无力,为报新安太守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上出发去城东的郊外,可以听到信马由缰的马蹄声,看到墙角边几株青梅树枝繁叶茂。竹鸡啼叫过后的天空下起了大雨,杜鹃鸟的叫声停止后月亮才慢慢落下。山上的店铺升起炊烟开始煮茧抽丝的日子,田野间的人们正在辛勤地锄水插秧。劝勉农耕蚕桑并非没有作用,只是为了报告给新安太守知道。
去完善
释义
1. 东郊:泛指城外的东方地区。
2. 信马蹄:形容马的行进速度很快。
3. 青梅:一种果实呈绿色的果实,可以食用或药用。
4. 竹鸡:又称“篱上花”,生活在竹林中的鸟类。
5. 杜宇:即杜鹃鸟,喜鸣叫,叫声婉转。
6. 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过程。
7. 锄水:用锄头将田地里的水分排掉,便于插秧。
8. 农桑劝课:古代对农耕和蚕桑事业的推广和教育。
9. 新安:安徽古名,此处借指安徽一带。
10. 太守:古代郡县的行政长官。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农村田园风光和农事的诗。诗人以清新、质朴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东郊晨景、乡村劳作等场景。
首联“晓出东郊信马蹄,青梅墙角两三枝”,写出了早晨骑马出东郊的景象以及墙角边刚刚冒出的三两枝青梅树,形象生动。
颔联“竹鸡啼罢雨来急,杜宇声干月落迟”,表达了阵雨来袭时的紧迫气氛,而杜鹃鸟叫声渐弱,月亮即将落下的情景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
颈联“山店煮烟缫丝日,野田锄水插秧时”,描写了山村小店炊烟袅袅,田里农民忙着除草浇水的农耕场景,揭示了农忙时节的紧张与忙碌。
尾联“农桑劝课非无力,为报新安太守知”,传达了诗人对农桑事业的关切和支持,也向太守表明了自己作为地方官吏的敬业精神。整首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深厚的感情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一首》是宋代诗人曾布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曾布的人生际遇非常丰富。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尚书右仆射等职务,参与过北宋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决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尤其是诗歌,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富有哲理,深受后世学者的好评。
在这一时期,北宋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时代背景都为曾布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