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剖竹相通涧下泉,更邀山色在樽前。
一钩明月轩窗上,欹枕藤床独自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剖开竹子打通溪水,邀请山水共饮。
窗外一钩明月高悬,倚靠枕头,躺在藤床上独自安眠。
去完善
释义
1. 剖竹:剖开竹子,这里指开辟道路。
2. 涧下泉:山涧下的泉水。
3. 樽:古代酒器,这里代指喝酒。
4. 一钩明月:形容月亮如钩,挂在天空。
5. 欹枕藤床:靠着枕头躺在藤制的床上。
去完善
赏析
《山中》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境,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宁静生活中寻得的心灵慰藉。首句“剖竹相通涧下泉”描述了山间清流的声音,借以体现诗人身处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第二句“更邀山色在樽前”则暗示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美景的欣赏,宛如与山色共享美酒的喜悦;而第三、四句“一钩明月轩窗上,欹枕藤床独自眠”则以月光洒满窗户,诗人独卧藤床的场景为引子,表达出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内心得以安定的意境。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蕴悠长,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是宋代诗人俞桂的一首描绘自然山景的诗歌。这首诗歌作于公元12世纪,正值宋朝末年。在那个时候,朝廷腐败、外患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种环境下,俞桂却以自然山水为背景,通过对山中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俞桂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家学渊博。然而,俞桂并未走上仕途,而是选择了一生隐居于山林之间。他的这种人生抉择,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当时,朝廷昏庸无能,官场黑暗,这使得俞桂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于是他选择了归隐山林,寻求内心的宁静。
在俞桂所处的时代,文人墨客们往往寄情于山水,将自然景色作为心灵的寄托。俞桂也不例外,他通过观察山中的景色,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在他的笔下,山中的景色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那清新的空气和静谧的氛围。而这种感受,正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望的。
总的来说,《山中》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俞桂选择归隐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而这首诗,正是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