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彭城观陈传道知录所藏东坡公画
枯株瘦石两相望,南北悠悠径路长。
卷尽平冈三百里,风枝雨叶更飘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枯萎的树和消瘦的石头遥相呼应,它们分布在漫长的道路上,南北相隔遥远。这平坦的山岗绵延约三百里,风起时树枝和叶子随风飘荡,雨水滋润下更加绿意盎然。
去完善
释义
1. 彭城:古代彭城的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徐州市及铜山区、贾汪区以及安徽省宿州市东部部分地区。
2. 陈传道:南宋著名画家,苏轼的学生。
3. 东坡:是苏轼的字,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
4. 枯株:指枯萎的树桩或树干。
5. 瘦石:指瘦削的石头。
6. 径路:道路;小路。
7. 平冈:连绵的山脊。
8. 风枝雨叶:风中飘荡的树枝和雨中飞扬的树叶。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枯株瘦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意境。"南北悠悠径路长"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空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于人生道路的长久思考。接下来的"卷尽平冈三百里,风枝雨叶更飘扬"两句,则通过描绘风吹雨打中的树木形象,传达出自然界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于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整首诗既有深沉的思考,又有生动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苏轼的门生、诗人释道潜来到了徐州(即彭城),观赏了陈传道所珍藏的苏东坡的画作。苏轼与释道潜均为宋代著名文人,他们在艺术、哲学和政治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广泛的影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时,释道潜一直陪伴在侧,直至苏轼逝世。苏轼逝世后,释道潜为他写了一首挽诗,表达了对故人的哀悼之情。
公元1117年,当时北方的金国逐渐崛起,开始对宋发动侵略战争。宋朝政权岌岌可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在这个特殊时期,诗人释道潜游历四方,寻找友人的足迹,抒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他重访了苏东坡当年被贬的地方,看到了陈传道收藏的画作,不禁想起了昔日的时光,感慨万千。
苏轼的画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吸引了释道潜的注意。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于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反思。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而释道潜则在这时局下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以文墨丹青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