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劝尔莫移禽鸟性,翠毛红觜任天真。
如今漫学人言巧,解语终须累尔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君勿改变你的纯真性情,就像那些鸟儿,有着美丽的羽毛和鲜明的嘴巴,保持着自己的天性。而如今的人们却过于追求言辞上的巧妙,学习太多的花言巧语终究会拖累你的身体与心灵。
去完善
释义
1. 裴夷直:唐朝诗人,与杜甫、李白等名家同时代。
2. 劝尔:劝告你。
3. 莫移:不要改变。
4. 禽鸟性:动物的本性。
5. 翠毛:绿色羽毛。
6. 红觜:红色嘴巴。
7. 任天真:保持自然状态。
8. 漫学:随意学习。
9. 人言巧:人类的言语技巧。
10. 解语:学会说话。
11. 累尔身:拖累你的身体或生活。
去完善
赏析
《鹦鹉》这首诗借物抒怀,通过对鹦鹉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性的思考。首先,诗人强调鹦鹉的本性是“翠毛红觜”,即色彩斑斓的外表和天生的鸣叫声,这是它们作为禽鸟的天真无邪的一面。然而,诗人却提醒鹦鹉:“劝尔莫移禽鸟性”,意即不要让外在的干扰影响你的本性。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面。一方面,他鼓励鹦鹉保持自然天性,另一方面却又指出,如果鹦鹉学习人类语言的巧妙,将会带来累赘。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竞争性使得人们常常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这种行为往往会让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纯朴自然的向往和对复杂人性的警惕,也寓含着对读者的人生忠告:保持自己的真实和纯朴,不要轻易被外界的纷繁所影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鹦鹉》是唐代诗人裴夷直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25年至826年之间,即唐敬宗宝历元年或二年。
在这个时期,裴夷直官至尚书郎,由于他的正直和才能,受到了皇帝的信任。然而,他也因为直言进谏而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刺史。这样的遭遇使他深感怀才不遇的无奈,同时也激起了他对权贵的反抗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宦官权力膨胀,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良知的文人志士纷纷站出来揭露时弊,呼吁改革。裴夷直也是其中之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国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鹦鹉》一诗正是裴夷直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鹦鹉的形态、习性以及它的命运,诗人表达了对权贵的嘲讽和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正义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