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晨晦

标题包含
晨晦
终朝无所见,茫茫烟雾侵。 白日不相照,何况他人心。 枯梅依古壁,寒鸟度高岑。 静坐孤窗中,幽响成哀吟。 春水一已平,杨柳一已深。 故物无遗迹,萧条风入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个早晨无法看见,四周都是浓重的雾气。 阳光无法穿透,更不用说了解他人的心了。 枯萎的梅花靠着古老的墙壁,寒冷的鸟儿在高高的山林之间穿梭。 安静地坐在孤独的窗子里面,聆听着那些悲伤的声音。 春水已经涨起来,杨柳也已经很深了。 老地方已经没有一点痕迹,只有冷清的风吹过树林。
去完善
释义
1. 终朝:整个早晨。 2. 茫茫:模糊不清的样子。 3. 白日:太阳。 4. 何况:连这个都如此,更何况其他。表示情况更甚。 5. 枯梅:干枯的梅花。 6. 古壁:古老的墙壁。 7. 高岑:高山峻岭。 8. 幽响:指风吹过草木的声音。 9. 哀吟:悲哀的呻吟声。 10. 春水:春天的河水。 11. 一已:已经完全。 12. 杨柳:柳树。 13. 故物:旧时的景物。 14. 萧条:冷落,寂寞。 15. 风入林:风吹过树林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晨晦》是宋代诗人方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晨晦”为主题,描绘了一幅阴郁的清晨景象。 首联写清晨光线昏暗,太阳被浓厚的雾气遮挡,看不到阳光,一片模糊的景象。这个景象既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迷茫和痛苦。 颔联紧承首联,强调白日的光芒都无法穿透这浓浓的迷雾,更何况去了解别人的内心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外界事物无法理解和把握的无奈。 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描述周遭环境中的具体物象如“枯梅”“寒鸟”“春水”“杨柳”以及“风声”等,表现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茫然相呼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晨晦》是宋代诗人方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晨阴暗天气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方氏正经历着人生的起伏波折。他曾有过短暂的官场生涯,但因不满当时的腐朽政治风气而选择辞官回乡。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观察民间生活,体察百姓的疾苦,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文学流派纷呈。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品诗论词,诗歌创作成为了他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方氏作为一名热爱诗歌创作的文人士大夫,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下了许多具有深刻哲理和优美艺术风格的诗篇。 综上所述,《晨晦》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含了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人生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形成了这首富有哲理和美感的诗歌作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