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
徙倚短窗下,月色照平地。
江头见渔舸,更欲扣舷醉。
山川蔼夕霏,菰蒲颤凉翠。
景色自纷糅,造化祗儿戏。
慨叹几今古,不过荣与悴。
胸中难贮愁,万缘可弃置。
三更北风暴,顷刻天地异。
掩窗抱膝吟,欹枕不复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徘徊在短窗之下,月光洒满大地。
江头看见渔船,想抓住船舷喝个痛快。
夕阳下的山川云雾弥漫,湖边的水草随风摇曳。
眼前的景色如此纷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感叹古今多少事,不过成败兴衰轮回。
心中的忧虑难以排解,但一切杂念皆可抛却。
深夜北风骤起,世界瞬间改变模样。
关上窗户抱住膝盖低吟,斜靠枕头再也无心睡眠。
去完善
释义
1. 徙倚:徘徊, 流连不去。
2. 短窗:指窗户狭小,遮不住月光。
3. 江头:江边。
4. 渔舸:渔船。
5. 扣舷:敲击船舷,此处指喝醉酒。
6. 山川:山岳河流。
7. 蔼: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8. 夕霏:傍晚的云气。
9. 菰蒲:水生植物,在此表示江边的水生植物。
10. 颤:抖动。
11. 凉翠:指绿色的植物在寒冷中的样子。
12. 景:风景。
13. 色:景象。
14. 自纷糅:自然而然地混杂在一起。
15. 造化:创造化育,大自然。
16. 祗:只是。
17. 儿戏:儿童游戏,此处为轻松对待之意。
18. 慨叹:感慨叹息。
19. 今古:从古至今。
20. 荣:荣华。
21. 悴:憔悴。
22. 贮:储藏。
23. 万缘:各种因缘,泛指世间事物。
24. 置:舍弃。
25. 三更: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
26. 北风:从北方吹来的风。
27. 暴:狂风大作。
28. 顷刻:一会儿,立刻。
29. 天地异:天地的变化。
30. 掩窗:关闭窗户。
31. 抱膝:古人读书写作时的姿势,表示专注。
32. 吟:朗读诗或文章。
33. 欹枕:斜靠着枕头。
去完善
赏析
董嗣杲的《对月》是一首描绘月夜景象并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宁静、优美的夜晚世界。接着,通过江头的渔舸、山川的霭夕、菰蒲的凉翠等细节,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夜景图。然而,他敏锐地观察到,这些美丽景色并非永恒不变,而是自然界的“儿戏”,这种变化无常的现象让他感叹不已。诗人意识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过眼云烟,因此他用一句“胸中难贮愁,万缘可弃置”表明了自己的超脱态度。
诗的最后部分,当北风吹来,顷刻间天地变色,面对如此剧变,诗人却表现出了淡定和从容。尽管环境恶劣,但他依然抱着膝盖吟诗,歪在枕头上不再入睡。这一画面传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使整首诗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对月》是南宋诗人董嗣杲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理宗时期(公元1225-1264年)。
在这段时间里,董嗣杲的人生经历丰富,曾为官宦,后辞官回乡。他曾任严州教授、知州等职,但官场失意,因为抗金有功被调任鄂州监酒。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归田园生活。
在董嗣杲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南宋文化繁荣,诗词歌赋发展迅速,文人墨客纷纷抒发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的忧虑。在这种背景下,董嗣杲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个人情感的诗篇,如《对月》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