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
屡闻戎马入,辄有国殇诗。
多垒非吾责,亡民痛尔为。
请缨惭肉食,无敌怪王师。
闻道临洮野,天阴战骨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常听到战乱的消息,不禁让我想要写诗悼念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
城墙的坚固并不是我的责任,但那些因战争而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民众却让人痛心不已。
我对那些平时只知享受荣华富贵却无军功可言的官员感到羞愧;而对于那些身经百战却未见敌人败退的王师则有些奇怪。
听说在临洮野外,每当阴天时,人们都会听到战骨发出的悲哀之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国殇:指的是为国捐躯的烈士。
2. 戎马:代指战乱。
3. 多垒:形容战斗频繁。
4. 亡民:指因战争失去家园的人民。
5. 请缨:古代勇士主动请求参战的一种行为。
6. 肉食:这里指的是享受荣华富贵的官员。
7. 无敌:无法战胜敌人。
8. 临洮: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岷县一带。
9. 战骨:指战死沙场的将士遗骨。
去完善
赏析
《国殇》一诗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在面对战争时的深沉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句“屡闻戎马入”描绘了边疆的战乱不断,让人忧虑不已。而接下来的“辄有国殇诗”则体现出诗人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决心。
次联“多垒非吾责,亡民痛尔为”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他认为战争带来的苦难并非他的责任,但看着无辜的百姓受苦却让他心痛不已。
颈联“请缨惭肉食,无敌怪王师”中,诗人自责无法像古代勇士那样请缨参战,同时责怪那些无法抵抗敌军的将士们。尾联“闻道临洮野,天阴战骨悲”则以临洮战场为背景,展示了一幅战败者遗骨的凄惨景象,以此表达诗人对战争的深深悲痛。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战士们的惋惜,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家国情怀。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应该感受到诗人对战争深切的悲痛,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国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刘敞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创作的一首悲壮的边塞诗。这一时期,正值北宋与西夏战争之际,朝廷内部党派之争激烈,边疆战事不断。刘敞作为文人官僚,心系国家安危,担忧民生疾苦,为此写下这首诗来寄托忧国忧民之情。
当时刘敞因在朝廷上支持王安石变法,遭权臣排挤而离职,此间他到边关巡察,亲眼目睹了战场的惨烈景象。诗人以《国殇》为题,旨在表达对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深沉的哀思,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全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时代的沧桑变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民众的痛苦生活,从而启示世人珍惜和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