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听早蝉歌

标题包含
听早蝉歌
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乍悲鸣兮欲长。犹嘶涩兮多断。风萧萧兮转清, 闲院支颐,深林倚策,犹惆怅而无语,鬓星星而已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耿湋"的详细信息。可能你提供的名字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查询。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很乐意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蝉儿鸣叫起来,它们的声音混合在夏天的云朵中。随着太阳渐渐落下,秋天的气息已经充满了空气。它们突然悲鸣着想要延长自己的寿命,但是叫声仍然有些嘶哑和断续。风声变得清澈,我在闲适的院子里托着下巴,深深地依偎在树林旁,仍然感到忧伤而无法言语,只能看着白发一根根地出现在我的鬓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夕曛:落日的余光。 2. 声和:声音和谐。 3. 白日:指夏天的时间。 4. 秋意:秋天的气氛。 5. 乍:忽然。 6. 悲鸣:发出悲哀的声音。 7. 嘶涩:嘶哑、沙哑的叫声。 8. 萧萧:风声或马嘶声。 9. 转清:逐渐变得清晰。 10. 闲院:闲置的院落。 11. 支颐:用手托住下巴。 12. 深林:茂密的树林。 13. 倚策:依靠着手杖。 14.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伤感、懊恼。 15. 鬓星星:形容头发花白。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听早蝉歌》中,诗人通过对蝉鸣的描绘,巧妙地传达出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感悟。在诗的开篇,诗人用“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两句,形象地展现了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下,蝉儿齐声合唱的景象。接下来的“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则道出了夏天即将离去,秋天已经来临的事实,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诗人在描述早蝉的声音时,用了“乍悲鸣兮欲长。犹嘶涩兮多断。风萧萧兮转清”来表达声音的变化。这里,"乍悲鸣兮欲长"意味着早蝉初鸣时的声调高昂、短暂,而"犹嘶涩兮多断"则是说随着夏日渐短,秋风渐起,蝉鸣变得越来越嘶哑无力。最后一句"风萧萧兮转清"则以风声渐消来反衬蝉声消逝的过程,颇富诗意。 在接下来的“闲院支颐,深林倚策,犹惆怅而无语,鬓星星而已白”四句中,诗人以自己为背景,勾勒出一幅暮年诗人独立幽径、静听早蝉的场景。这一场景既展示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又凸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珍视。通过“鬓星星而已白”这一细节,诗人更是生动地表现出他在漫长的岁月中所积累的沧桑之感。 整首诗,从早蝉声中,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流转、生命的无常以及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这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听早蝉歌》成为了一首充满人生哲学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早蝉歌》是唐代诗人耿湋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这个时期,唐朝正经历着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在这个特殊时期,耿湋曾担任过御史台主簿、监察御史等职位,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他曾多次上疏朝廷,提出减轻百姓负担的建议,但并未得到重视。因此,他通过对早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在诗歌中,他以早蝉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早蝉的出现意味着春天的离去和夏天的来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国家命运的转变。诗人通过倾听早蝉的歌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