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还在郪县北边登高望远,今年又来到涪江畔。
无奈满头白发纠缠不去,羞于面对那些新的黄花。
世上混乱而我的郁郁寡欢,长期流离失所;道路艰险难行,只能依靠他人。
饮酒之际回想起往事如烟,骊山的那段往事仍令人断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 郪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三台县境内。
3. 涪江:涪江是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嘉陵江的左岸支流,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岷山雪宝顶北坡。
4. 白发:形容老年人的头发变白。
5. 黄花:指菊花。
6. 郁郁:形容心情郁闷。
7. 路难:形容道路艰难。
8. 酒阑:指饮酒将尽。
9. 十年事:这里可能指杜甫在长安生活的一段往事。
10. 肠断:形容非常伤心。
11.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南部,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出游的地方。
12. 清路尘:清洁道路上的尘土,这里可以理解为清扫道路。

去完善
赏析
《九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全诗通过对重阳佳节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幻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悲哀。
首联“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自己连续两年在重阳佳节登高赏景的场景。郪县和涪江分别位于今四川省和重庆市,距离较远,这种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四处奔波的艰辛,也表现了岁月的无情。
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诗人通过白发和黄花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白发代表着岁月的沧桑,而黄花则是秋天的象征,诗人借此感叹自己年华已逝,却仍一事无成。
颈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这一联描述了诗人身处乱世,长期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其中,“郁郁”和“悠悠”两个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
尾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借酒消愁,却在酒醉之后更加思念过去的事情。骊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曾经游乐的地方,象征着盛世繁华。诗人以骊山为背景,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现今战乱不已、国运衰颓的悲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之手,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这一年对于杜甫来说可谓人生转折点,他之前因为举荐落第,心中郁郁不得志。后来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并未获得实际的官职。同时,唐朝社会开始走向衰落,政治黑暗,民生疾苦。这一时期的杜甫对时事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关爱和忧虑。在重阳节这天,他登高远眺,写下了这首《九日》,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