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月二绝 其一
闲来庭下立,月影照人清。
偏到中秋好,迟眠已四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暇之余在庭院中站立,月光映照出清晰的人影。特别在中秋节的夜晚,欣赏这美景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凌晨四点多钟。
去完善
释义
1. "庭下":指庭院中。
2. "清":指月亮的明亮。
3. "偏到":特别到了。
4.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传统佳节。
5. "迟眠":晚睡,这里指赏月一直看到深夜。
6. "四更":古代时间名词,约凌晨一点至五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十五夜月二绝 其一》中,诗人张侃描绘了中秋节夜晚的月光美景。他立于庭院之中,欣赏着月亮洒下的清冷光辉。这里的“月影照人清”,既表达了月光的明亮,又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人在第二句中提到“偏到中秋好”,意味着在诸多夜晚之中,中秋节的夜晚尤为美好。这与人们对于中秋节的普遍认知相符,因为它象征着团圆与美满。而“迟眠已四更”则暗示诗人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意境之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深夜仍然不愿离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五夜月二绝 其一》是南宋诗人张侃在公元1275年创作的组诗。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宋末年至元初的交替时期,战乱频繁。张侃本人曾任江苏镇江府通判,但后因战乱被调任至江西抚州,辗转流离,仕途坎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对月抒怀,写下了这组《十五夜月二绝》的诗篇。
在诗中,他借中秋之月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当时的战乱使得许多人离散、生活动荡,而中秋赏月本是团圆的象征,但现实的无奈使他无法与家人共度佳节。这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