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两山
两山青不尽,吾眼未曾经。
问法维摩室,留名处士星。
地深藏白雾,天远纳苍冥。
我亦倦游者,何时结草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座青山连绵不断,我的目光未曾触及。
询问维摩精舍的方法,留下的是隐士的名声。
地面隐藏着白色的雾气,天空吸纳着深远的黑暗。
我也是厌倦旅行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在此地搭建一座茅草亭呢?
去完善
释义
1. 何道:地名,此处可指代诗人在何处创作这首诗。
2. 两山:这里指的是两座青山,即诗中的“两山青不尽”。
3. 未曾经:表示诗人未曾见过这两座青山,意味着对这里的景色感到新鲜和好奇。
4. 问法维摩室:维摩室是唐代著名文人杜甫的一处住所,这里可能用杜甫的“问法”来暗示自己向当地的隐居者请教求法的意愿。
5. 留名处士星:处士是指隐居之人,此处以星星比喻隐居者的高洁品质。
6. 白雾:指山中雾气弥漫的景象。
7. 苍冥:天空,高远无边。
8. 倦游者:厌倦了旅行的人,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9. 结草亭:建造简陋的亭子,此处表示自己想在山上建造一座草亭,实现隐逸的心愿。
去完善
赏析
《何道两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观察两座青山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两山青不尽,吾眼未曾经”表达了诗人对这两座青山的赞美,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接下来的颔联“问法维摩室,留名处士星”则借用了佛教典故,以维摩室(佛家圣殿)和处士星(贤人隐士的象征)来比喻这两座青山的神秘与神圣。颈联“地深藏白雾,天远纳苍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景象,暗示了山间云雾缭绕、深远神秘的气氛。尾联“我亦倦游者,何时结草亭”则表达诗人想要在山间隐居的愿望,体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然的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何道两山》是南宋词人张侃的代表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宋金对峙”时期。在北方,金朝统治着广大的领土,而南方的南宋王朝则偏安一隅。
作为这一时期的诗人,张侃的生活际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历经艰辛才考取功名。在仕途中,他曾担任过县丞、知州等职务,但始终未能实现抱负。晚年退居乡里,以诗为伴,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何道两山》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由于金朝的侵略,南宋王朝的国力日渐衰弱,人民生活困苦。然而,尽管面临种种困境,张侃仍然坚信国家民族能够度过难关,重新崛起。这种信念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