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洞
传道黄龙穴,深藏不测渊。
翠藤依寿木,石壁隔尘缘。
恐有神仙分,来观古洞天。
善权知不远,双鹤舞胎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黄龙的洞穴里传授道法,深藏着无法预测的智慧源泉。
翠绿的藤蔓依附在长寿之树上,石壁分隔了尘世与仙境的缘分。
害怕有着神仙的分别心,来观赏古老的洞天福地。
善权的距离并不遥远,两只仙鹤翩翩起舞似胎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黄龙洞: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期黄龙洞为著名道观,位于安徽颍州。
2. 翠藤:指绿色的藤蔓。
3. 寿木:传说中的不死树,这里代指长寿的象征。
4. 石壁:指黄龙的洞穴石壁。
5. 尘缘:佛教术语,表示世俗纷扰的事务。
6. 神仙分:古代人们相信神仙具有长生不老的能力。
7. 古洞天:即古老的黄龙洞。
8. 善权:指善良的权利,寓意仙境。
9. 双鹤舞胎仙:传说中胎仙可化鹤飞行,这里形容黄龙洞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神秘氛围的诗,诗人在观赏黄龙洞时,不禁生出仙境般的想象。诗中的“翠藤依寿木,石壁隔尘缘”形象地描述了黄龙洞内的自然环境,那苍翠的藤蔓攀附着长寿的古树,石壁上仿佛隔着世外的尘缘。接下来的“恐有神仙分,来观古洞天”表达出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期待,担心这里可能有神仙的分身来过,并在古老的洞穴里观察着人间。最后一句“善权知不远,双鹤舞胎仙”则是对黄龙洞的景色的更高层次的赞美,言外之意是黄龙洞之美如同古代的仙境一般。整体来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未知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神秘的仙境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龙洞》是南宋诗人张侃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正值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的时期。张侃一生辗转流离,曾任职于福建、江西等地,晚年寓居杭州,对山川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侃通过对黄龙洞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以黄龙洞的奇特景象为象征,表现了人生的曲折与变化,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诗中还透露出作者对南宋朝廷政治腐败、国家衰败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