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三首 其二
时雨催农事,庭阴散午凉。
地宽平野色,云密閟林光。
送目孤村外,舒情小艇旁。
斜晖犹返照,何必问商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水滋润着农事,庭院里的树荫带来夏日的清凉。
视野开阔的原野色彩斑斓,茂密的树林里藏着阳光。
远眺那孤独的小村庄,情感得到舒展的地方就在那小艇旁。
夕阳的余晖还在照耀,何必再去打听那些神奇的现象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时雨:指应时的雨水。
2. 催:催促,促进。
3. 农事:农业生产活动。
4. 庭阴:庭院的阴凉处。
5. 散:分散,消除。
6. 午凉:正午时分带有的清凉感。
7. 地宽:地域广阔。
8. 平野色:平原上的景色。
9. 云密:云雾密集。
10. 閟:通“闭”,紧闭,关闭。
11. 林光:林木反射的光。
12. 送目:放眼远望。
13. 孤村:孤立的村庄。
14. 舒情:抒发情感。
15. 小艇:小型的船。
16. 旁:旁边,附近。
17. 斜晖:傍晚西斜的阳光。
18. 返照:夕阳返照的光。
19. 何必:表示没有必要。
20. 商羊:传说中的神鸟,一说为神羊。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夏日午后雨后的景象和农民忙碌的身影。首句“时雨催农事”点明此时正值雨季,雨水滋润大地,适宜农耕;紧接着的“庭阴散午凉”则为诗人自己的感受,庭院阴凉、舒适,展现出夏日的悠闲与宁静。接着通过描绘开阔的田野和稠密的云朵表达出大自然的宽广与美丽。接下来的诗句则是关注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一句则强调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无论天气如何变化,生活总是要继续前行,无须过多担忧。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时雨三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张侃于绍熙五年(1194年)所作。这一年,56岁的张侃因为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在此时期经历了人生的沧桑,目睹了百姓疾苦,同时也感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
当时,正值宋金和议之际,中原地区局势相对稳定。然而,由于朝政的腐败和民族矛盾的激化,社会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张侃的诗中表现出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