骢马
门前骢马无人骑,北风落日长声嘶。
细看毛骨独殊众,或言来自流沙西。
伏枥忍遭奴隶辱,立仗难贪五品粟。
将军边塞敢横行,愿同生死俱驰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前壮马没人骑,北风吹起日落时分仍在长鸣。
仔细一看它的毛骨与别的马匹截然不同,有人说它来自遥远的西方沙漠。
纵使受到屈辱依然忍耐着在马厩中生活,却不想贪图立在仪仗队中的功名。
边防战士骑着它在战场上勇敢驰骋,誓死与它共同进退。
去完善
释义
1. 骢马:指青白色的马。这里用来比喻贤才遭遇困厄。
2. 章甫:唐朝诗人。字元冠,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初登进士第。
3. 流沙:又称流沙河,古代中国西北方的一个大沙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马为主角,借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忠诚英勇之士的赞美。开篇两句描绘了骏马在冷落的环境中,孤独地嘶鸣,象征着怀才不遇的英雄志士。诗人通过观察马的毛骨,推测它可能来自遥远的西方,暗含马有志向、追求远大的寓意。接下来的两联,借马抒发壮志未酬的忧愤:受屈于劣等的同伴之中,马忍受着屈辱;尽管有丰厚的待遇,但马并不为所动,表现出高尚的品格。末联则以将军与马并提,表达了作者希望将才能献给国家,报效祖国的决心。全诗通过马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骢马》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年),此时杜甫正处于人生的中年期,已历经多年的困厄和挫折。他在这段时间里辗转各地,亲身体验了民间的疾苦,从而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诗风。
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是影响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这场战乱导致唐王朝的衰落,百姓生活困苦。杜甫作为一个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命运的诗人,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他在这首诗中通过“骢马”的形象,象征那些身处困境却仍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的士人。
《骢马》这首诗通过对骢马的描绘,表达了杜甫对忠诚、勇敢和忍耐精神的赞美。他在诗中以骢马作为楷模,激励人们坚定信念,面对困难不屈不挠。这种精神在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也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