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偈四首寄示心然道人聊资体味以进个中精淳之趣 其三
心然法法死,大用始全举。
的的彻生生,互非互相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心灵深处的法则消亡了,宏大的用途才开始完全展现出来。彻底领悟生命的真谛,彼此之间并不是互相依赖和承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小偈:即诗的别名。
2. 四首:这里是第三首诗。
3. 心然:佛教术语,指心境平静、安定。
4. 道人:指僧人。
5. 聊资:稍稍帮助,用作提供某种东西的方式或手段。
6. 体味:仔细体会,品味。
7. 个中:其中。
8. 精淳:精炼纯熟。
9. 释守卓:僧名,宋朝著名的诗僧。
10. 心然法法死:心然是一种修行的心境,而法法则指的是一切修行的法门。在这里,"死"字可以理解为抛弃或者放下。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放下所有修行法门,才能进入真正的修行状态。
11. 大用:佛教用语,指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12. 始全举:才能真正完全地展现出来。
13. 的的:确定无疑地。
14. 彻生:彻底觉醒。
15. 互非:彼此不是,这里指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16. 互相许:相互认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小偈四首寄示心然道人聊资体味以进个中精淳之趣 其三》是宋代诗人释守卓的作品。这首诗表达的是禅宗的哲学思想,主要讨论了生死、大用、彻生等概念。
首句“心然法法死”意味着在禅宗修行过程中,我们要舍弃一切世俗的观念和成见,让心灵保持纯净。“大用始全举”则强调了佛教所说的“大用”,即般若智慧,只有通过舍弃世俗的观念,才能完全发挥出来。
接下来的两句“的的彻生生,互非互相许”是对禅宗修行成果的形象描绘。其中,“的的彻生生”表示通过修行达到一种彻底的觉悟状态,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彻生”;而“互非互相许”则是强调在这种境界下,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偈四首寄示心然道人聊资体味以进个中精淳之趣 其三》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诗人释守卓。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9年,即南宋理宗年间。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政权已经日趋衰弱,北方的金国被蒙古帝国所灭,而南宋也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压力。国内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对现实进行反思,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慰藉。
释守卓是一位禅宗僧人,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诸多坎坷,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他强调“个中精淳之趣”,即个人内心的纯净和质朴,体现了禅宗追求的内心宁静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