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蒙泉

标题包含
题蒙泉
西北峩峩叠嶂来,涛奔浪涌势难回。 忽临城郭千峰住,下有源泉万斛开。 鱼鼈宁容腥沼沚,蛟龙曾是起风雷。 平时寂寞何灵响,岁旱方知济物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之望(1090年-1170年),字瞻叔,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北宋名臣王珪的后裔。 王之望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以文学、史学见长。宋徽宗宣和年间,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巍峨的西北山脉连绵不绝,滔滔的江水汹涌澎湃难以阻挡。突然之间,山峰靠近了城市和村庄,山下的泉水如万斛珠玑般喷涌而出。这些溪流和湖泊让鱼鳖无法容忍其中的污浊,曾经有蛟龙在这些地方掀起了狂风骤雨。然而在平时,这个地方却显得十分寂静,没有什么灵异的事情发生。只有在干旱的季节,人们才知道这里的泉水有着帮助万物度过难关的能力。
去完善
释义
1. 西北:指代方位,即北方和西方。 2. 峩峩:形容山高的样子。 3. 叠嶂:连绵的山峰。 4. 涛奔浪涌:形容水流湍急的样子。 5. 势难回:指水流的势头难以逆转。 6. 忽临:突然出现在... 7. 城郭:城市和乡村。 8. 峰:山峰。 9. 住:停留。 10. 源泉:源头的水。 11. 万斛:形容水量大。 12. 开:流出。 13. 鱼鼈:鱼类和水生爬行动物。 14. 宁容:不能容忍。 15. 腥沼沚:指水质污浊的池塘。 16. 蛟龙:传说中能发洪水的一种龙。 17. 曾是:曾经是。 18. 起风雷:兴起狂风雷霆。 19. 平时:平时的日子里。 20. 寂寞:寂静无声。 21. 何灵响:什么声音。 22. 岁旱:庄稼干旱的年份。 23. 方知:才知道。 24. 济物才:救济万物的能力。
去完善
赏析
《题蒙泉》是南宋诗人王之望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蒙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 首联“西北峩峩叠嶂来,涛奔浪涌势难回”,以群山叠嶂、水流湍急的景象开篇,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势。诗人以“西北”作为地理方位,暗示了蒙泉所在的地理位置。同时,“涛奔浪涌”的形象描绘出蒙泉的流水之声,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颔联“忽临城郭千峰住,下有源泉万斛开”,诗人通过“忽临”一词,表现出了蒙泉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读者感受到蒙泉的神秘感。而“源泉万斛开”则形象地描绘了蒙泉的源头,表现出泉水源源不绝的特点。 颈联“鱼鼈宁容腥沼沚,蛟龙曾是起风雷”,诗人通过“鱼鼈”和“蛟龙”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蒙泉的生态多样性。虽然蒙泉地处偏僻,但依然孕育着丰富的生命,显示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诗人通过对“风雷”的描绘,表达了蒙泉曾经发生过的巨大变化,体现了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平时寂寞何灵响,岁旱方知济物才”,诗人以“寂寞”和“济物才”表达了对蒙泉在平常时期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的赞美。当旱灾发生时,蒙泉成为了拯救众生的希望之源,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蒙泉》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王之望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孝宗年间。当时金国入侵中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政局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之望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曾是南宋的抗金名将,历任监察御史、尚书右丞等职,积极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然而,随着政局的变化,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反而因受谗言陷害而被贬谪到湖南郴州。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其中包括这首《题蒙泉》。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朝廷内部的斗争激烈,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北方的金国势力日益强大,对南宋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南宋朝廷团结抵抗,共赴国难。然而,当时的皇帝宋孝宗对北伐持谨慎态度,使得许多抗金志士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王之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抒发了他作为一名忠诚的爱国者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