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
年将六秩诸衰具,漏尽钟鸣行不住。
一身许国铢两轻,万里携家斗升赴。
五羊大夫习劳苦,三鳣先生嗟晚暮。
分为一世数奇人,踏遍九州多半路。
早岁尝为梁甫吟,中途已失邯郸步。
穷通有命常自乐,幽显无惭方不惧。
每读商书戒十愆,不忧汉法干三互。
奔走频惊使节光,叨逾敢叹儒冠误。
车下夺牛任客疑,水中见蟹从人怒。
怨恩肯效儿女语,正直犹希鬼神护。
平生事业在方册,将老精神弊泉布。
九重德意日边远,十万师徒关外聚。
不令圣泽皆下沾,宁免吾皇尚西顾。
上为朝廷广霖雨,下令郡邑清蒙雾。
乘轺无术漫观风,分陕维贤倚行露。
青天云雾昔曾披,绿水芙蓉今密附。
郊坰小队连后乘,燕寝清香同妙炷。
鸟雀难偕鸿鹄飞,驽骀暂逐骅骝骛。
自怜落落王平子,遇此汪汪黄叔度。
但忧温诏趣公归,荫宇不容孤迹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及六旬之龄,诸多衰退齐聚,时间如沙漏滴尽,钟声长鸣,却仍不停歇。一身许国之心,视死如归,纵然万里之路,亦如家常便饭,踏步向前。忆想五羊大夫辛勤耕耘,也曾经以“三鳣”先生的身份惋惜黄昏时光。不过命运却为我们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安排了无数的精彩,让我们足迹遍布九州之地。
早些年曾梦想《梁甫吟》那样的高山流水,但在人生旅途中已无法再找回邯郸学步时的步伐。无论贫穷或富贵,都保持乐观心态;无论是幽暗或是显赫,都不会令人畏惧。常常诵读《商书》以警戒自己的十种过失,却不担心触犯汉代的律法。频繁地奔波于各地,使得人生的道路更为宽广。这多次的出差,虽然备受他人质疑,但自己却从不认为这是浪费生命的表现。
所有的恩怨情仇,我都不愿像孩子一样去计较,只愿行事正直,以图鬼神的庇护。我的毕生事业都在书本之中,虽将老去,但仍能凭借泉水布衣养精蓄锐。如今远在九重的皇帝恩德遍及四方,十万信徒相聚在关卡之外。我相信,不仅仅是皇帝的恩典被百姓所享受,我们尊敬的皇帝也会对国家的繁荣昌盛有所牵挂。
我希望可以成为朝廷之中的伟大雨露,也希望可以为人民净化邪恶之气。我坐上马车,四处考察风俗民情,期待遇到如陕州之行中所遇到的贤才。当年我曾漫游过青天白云,今日也依旧站在清澈的小溪旁。即使在这样的乡下小径上,我也能享受到清风明月的美好。我所带领的团队犹如郊外的鸟雀,难以与鸿鹄一起飞翔,但偶尔还是可以和骅骝并驾齐驱。
这样平凡的我遇到了一位有着如汪水般的深邃智慧的黄叔度,不禁感叹不已。只担忧皇帝急于让我返回京城,而我的小树荫之下也不允许留有孤独的痕迹。
去完善
释义
1. "年缘六秩诸衰具" 中的 "六秩":古人以十年为一秩,"六秩" 指六十岁。
2. "漏尽钟鸣行不住" 中的 "漏尽钟鸣":古时用漏壶计时,"漏尽" 即表示夜深之时。"钟鸣" 是古代夜半报时的一种方式。这里用来形容连夜赶路的情景。
3. "五羊大夫习劳苦" 中的 "五羊大夫":指晋代羊祜,他曾任荆州刺史,镇守襄阳,治理有方,受到百姓爱戴。后来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加侍中,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年仅五十八岁。
4. "三鳣先生嗟晚暮" 中的 "三鳣先生":指孔子弟子曾参,字子舆,他在《论语·述而》中提到:"子曰:'乌乎,吾闻君子周矣!'" 意思是君子要做的事很多,就像一天之内要捕三條大鱼一样。
5. "早岁尝为梁甫吟" 中的 "梁甫吟":古曲名,又作"梁父吟"。据传为诸葛亮所作,用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6. "邯郸步":成语"邯郸学步"的省写,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本领。
7. "穷通有命常自乐" 中的 "穷通":指人的遭遇和命运。
8. "幽显无惭方不惧" 中的 "幽显":指生死之事,这里指生与死之间的事情。
9. "商书戒十愆" 中的 "商书":指《尚书·商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历史文献。
10. "汉法干三互" 中的 "汉法":指汉朝的法律制度。
11. "三互":指互相制约、互不侵犯的原则。
12. "早岁尝为梁甫吟" 中的 "梁甫吟":古曲名,又作"梁父吟"。据传为诸葛亮所作,用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13. "穷通有命常自乐" 中的 "穷通":指人的遭遇和命运。
14. "不令圣泽皆下沾" 中的 "圣泽":指皇帝的恩泽。
15. "九重德意日边远" 中的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皇帝。
16. "十万师徒关外聚" 中的 "师徒":指士兵和将领。
17. "荫宇":指官员的住宅。
去完善
赏析
《再和》是南宋诗人王之望的一首抒怀诗。整首诗情感深沉,立意高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全诗共三十二句,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句)描述了诗人的年岁、处境以及壮志雄心。尽管年届六十,身体状况不佳,但仍坚持为国家效力,携家带口奔赴万里之外。其中“一身许国铢两轻,万里携家斗升赴”展现了他舍生取义的报国情怀。
第二部分(9-16句)通过对比历史人物,感叹自身命运多舛。虽早年有志于国家大事,但中途却失去了实现抱负的机会。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认为个人的穷通得失皆有天命,只要无愧于天地,便无所畏惧。
第三部分(17-24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看法。他告诫自己要修身齐家,远离罪恶,并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为国家排忧解难。这部分诗通过对个人品质的追求和对国家的担当,展现了诗人的崇高境界。
第四部分(25-32句)描绘了诗人在外任职时的所见所闻。他看到了国家的繁荣景象,也感受到了民众的期盼之情。同时,他也对自己的能力有所反思,认为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仍然愿意为国家尽一份力。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皇帝和朝廷的感激之情,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再和》,是南宋诗人王之望的作品。它创作于公元1165年,即宋孝宗乾道元年。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但在北方疆域上仍然受到金人的威胁。虽然宋金两国在几年前签订了《绍兴和议》,暂时平息了战争,但边境局势仍然紧张。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之望作为一名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无法为国家所用的无奈。这种情绪在他的另一首诗《登燕子楼》中也有体现:“今古英雄皆丧气,乾坤无地著楼船。”
王之望在这期间的人生际遇也非常坎坷。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后来才被召回朝廷。他的官场生涯充满了波折,这也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