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姚令威春阴四绝 其二
十日春阴昼景微,鸣鸠逐妇几时归。
柔桑细麦宁馨长,落絮游丝可解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柔和的阳光照射着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鸟儿们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着,它们尽情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十日春阴”:描述春天的阴天持续十天左右。“十日”是概数,表示较长的一段时间。
2. “昼景微”:白天的光线微弱,与阴天时的景象相符合。
3. “鸣鸠逐妇”:这是一个成语,意为叫着让人开动机器或鼓动干劲。此处取其字面含义,指雄鸠追逐雌鸠。
4. “几时归”:雄鸠何时能回到雌鸠的身边。这里隐含了诗人对天气的关切和对自然界的观察。
5. “柔桑细麦”:嫩绿的桑叶和小麦。形容春天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6. “宁馨长”:表达出对农作物茁壮生长的期望。宁馨是古人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待。
7. “落絮游丝”:指飘落的柳絮和空中飘荡的蛛丝。形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8. “可解飞”:可以理解并欣赏这些美好的景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之望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七言律诗。“十日春阴昼景微”开篇描述了春天的天气特征,春光明媚,但光线微弱,这种情景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接下来,“鸣鸠逐妇几时归”,通过描写鸣鸠(即布谷鸟)追逐伴侣的场景,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后面两句则具体描绘了春天的景物:“柔桑细麦宁馨长,落絮游丝可解飞”。其中“柔桑细麦宁馨长”描述的是桑叶和小麦在春天里的茁壮成长;而“落絮游丝可解飞”则是形象地展现了柳絮在空中飘荡、春丝在水面漂浮的景象。总的来说,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姚令威春阴四绝 其二》是南宋著名文人王之望所作。诗作创作于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年)。
王之望(1104-1176年),字瞻叔,一字子驭,号华阳山人,浙江台州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便已才华横溢。然而,他的仕途并不平坦。他曾因得罪权臣而被贬谪,但在任地方官时,他勤政爱民,政绩斐然。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受到朝廷的召见和重用,但始终未能跻身权力中心。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虽然建立了政权,但由于北方金国的侵略,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皇帝赵构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对金国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使得南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文人墨客们则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和姚令威春阴四绝 其二》这首诗中,王之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春阴为引子,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的命运以及自己人生遭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