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季通判
六艺潜心老益尊,此邦耆旧众推贤。
高文早出诸儒右,清节宜书独行篇。
白首可怜才半刺,朱衣犹得贵重泉。
佳城一閟成千古,寂寞哀笳惨暮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艺学者颇受尊敬,此地区年老贤者众多。他们受到许多人的赞誉,因有着优秀的文章和高尚的品行。虽然年纪已大,才华却只展示了一半,依然受人重视。他们的离世,让众人倍感悲伤。那封尘已久的墓地,仿佛成了永久的传说。在苍茫的暮色中,令人悲痛的哀号声孤独而悲壮。
去完善
释义
1. 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或学问,这里借指渊博的学识。
2. 耆旧:年高德劭的老人,这里指当地德高望重的士绅。
3. 高文:指高雅的文章。
4. 诸儒:众多学者。
5. 清节:清廉的品质。
6. 独行篇:独立不迁的人格操守。
7. 半刺:官职卑微,职位低微。
8. 朱衣:唐宋时期县令的代称,这里指季通判所任的低级职务。
9. 重泉:黄泉,指地下,这里借指墓中。
10. 佳城:美好的墓地。
11. 閟:封闭。
12. 哀笳:悲凉的胡笳,这里指哀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诗,诗人通过对逝者生前的才华、品行、成就的赞美,表达出深切的哀思和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全诗以“六艺潜心”开篇,表达了逝者学识渊博且老而益尊的特点。“高文早出诸儒右,清节宜书独行篇”则强调逝者文章和人品之高洁,生前就已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接著“白首可怜才半刺,朱衣犹得贵重泉”,写出逝者虽然年岁已高,却仍壮志未酬,但其德行却能得到后人的尊崇。尾联则以“佳城一閟成千古,寂寞哀笳惨暮烟”作结,通过描绘墓地的幽寂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沉痛。整首诗情感深沉,构思巧妙,堪称悼念之作的上乘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季通判》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王之望创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9年)。当时,王之望因直言谏议,触怒权臣秦桧,被贬为广南西路安抚使。在流放期间,他结识了季通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好景不长,季通判因病去世,王之望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悼亡诗。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秦桧当权,朝政腐败,士人受到打压。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之望坚持正义,不畏强权,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他与季通判的交往,也是这一时期文人志士互相激励、共同进退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